Wednesday, May 26, 2010

四十二章經-green annotations

佛經中有那些對環保觀念的指導?我們試做一部「綠佛經」,請大家提供意見,或自己選一部佛經嘗試!將來希望能編一部「心淨國土淨--佛經環保經文選錄」。
  
佛說四十二章經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

               經 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 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1]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第二章 斷欲絕求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2]

              第四章 善惡並明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五章 轉重令輕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第六章 忍惡無瞋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撓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第七章 惡還本身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3]

              第八章 塵唾自污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4]

              第九章 返本會道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第十章 喜施獲福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末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第十三章 問道宿命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第十四章 請問善大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5]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第十六章 捨愛得道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6]

              第十七章 明來暗謝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7]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第二十一章 名聲喪本
佛言:人隨情欲,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
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獄
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第二十五章 欲火燒身
佛言: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8]

              第二十六章 天魔嬈佛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問道意。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9]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第三十章 欲火遠離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滅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10]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第三十四章 處中得道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第三十五章 垢淨明存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第三十六章 展轉獲勝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11]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滅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第三十九章 教誨無差
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第四十二章 達世知幻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敝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12]諸大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鹿野苑:印度鹿野苑,禁止狩獵殺生,是數百年來之吉祥地。佛在此初轉法輪,度五比丘成道,其義深遠。

[2]比丘常在樹林、野外生活,尊重自然,儘量不侵損大自然環境。樹下一宿,也就是不在同一樹下住太久,一是避免執著,二也能讓樹木附近的草地有機會重生。
[3]我們送給大自然的禮物,若大自然不能消化,則「禮歸子身」,我們必須自己收回解決!
[4] 同前,塵唾自污章則更顯明,雖然此處指害人之業力,對環境染污的因果亦必回到自身。
[5] 環保雖不易,但志與道合者大,以心淨國土淨為領導原則,則志與道合,必能有成。
[6] 愛欲盛則心水濁。而今世界河流大海悉皆污濁,豈不是人之貪欲所使?
[7] 天地自然皆無常,如自己身體,不能讓人類無限制的濫用。以菩提靈覺觀之,不但能契悟自心,亦能了解自然之法則。
[8] 人之貪欲不止,如逆風執炬,大自然必反撲傷己。
[9] 行道猶如順流入海。人若尊重大自然之因果緣起,大自然亦能負戴我等達目的地。
[10] 佛告訴我們,人所有一切憂怖,皆從欲生。我們對自然環境、天災人禍的焦慮,亦必要追溯到人之欲望方能解決。
[11] 生中國者,文化環境適合佛法茁長之處。今者無論何地,能遇佛法,即是因中得逢淨土,事上淨土,則要自己努力。
[12] 環境是依報,由眾生心而起;重視環境,因為未出三界,必須要藉境修心;也因為眾生執迷,因境受眾苦。但也不可忘記,三千大千世界,亦如微塵,如幻化,非假非真,唯以這念清淨心照破我法二執,見實相無相,方能常住寂光淨土。

5 comments:

  1. 2nd time around: the footnote links now work.

    ReplyDelete
  2. Amituofo, Shifu,

    I tried the Green Sutra Version on 佛說八大人覺經. Here is the link to the google document:

    http://docs.google.com/leaf?id=0AfJnVDKwbt9jZGNoMjdnZ3NfM2duZHBiY2c2&sort=name&layout=list&num=50

    Palms together,

    Chuan Xian

    ReplyDelete
  3. 佛說八大人覺經--Green Annotation (Part 1)

    後漢沙門 安世高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1;
    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2;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3 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4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5
    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6 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
    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
    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
    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1. 這兩句講無常的觀念,要我們覺悟: 唯有轉變對世界錯誤的認知,體悟一切法悉皆
    無常的道理,內心就不會再被世俗的慾念所牽引而造業,損害大自然及其他生命。

    2. 四大五陰是指我們的正報,是剎那不停地變異遷化,其中並沒有一個實在不變的
    「我」。眾生一向執著自己的身心為真實不變的實「我」,為著要滿足「我」的享樂
    而不顧及對環境造成的傷害。

    3. 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個心真是惡源!身體造種種業,也是罪惡的
    淵藪。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會亂?因為人的心亂掉了。假如,我們每一個人心都覺悟
    了,這個世界真可說是人間淨土。

    4. 想要得自在,就要從少欲下手。由少欲之後達到無欲,心完全清淨了,最後達到自
    在的境界。

    5. 心無厭足。世間人,求名求利、嬌妻美人、功名富貴…,求了這些以後即增長罪
    惡。

    6. 安貧守道,安於貧窮,心與道和,心得自在,菩薩要從這地方去會通,心清淨了。

    Footnotes 摘錄自上惟下覺大和尚 「八大人覺經」於自由時報刊載http://www.chungtai.org.tw/
    turn/blossom/033/033.htm

    ReplyDelete
  4. 佛說八大人覺經--Green Annotation (Part 2)

    後漢沙門 安世高譯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7
    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
    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8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
    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復還生死,度脫眾生。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
    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9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
    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7. 由於貪著現前的五欲不肯捨離,乃至欲望熾盛,則會導致種種毀滅性的禍患。佛陀
    勸導弟子:應當遠離世俗的五欲之樂;學習出家人的清淨與慈悲,才能種下出世、解
    脫的淨因。

    8. 嚮往出家人的清淨高遠的梵行;乃至立志學習出家人的清淨與慈悲,發願廣度一切
    眾生,自然而然就能轉輕五欲的貪染習氣,遠離禍患,為解脫之道種下清淨的種子。

    9. 生死唯苦,只有捨離五欲之樂,回歸當下這念心,老老實實用功,時時刻刻覺察、
    覺照、覺悟,就能契悟本自清淨的覺性。

    Footnotes 摘錄自上惟下覺大和尚 「八大人覺經」於自由時報刊載http://www.chungtai.org.tw/
    turn/blossom/033/033.htm

    ReplyDelete
  5. 佛說八大人覺經--Green Annotations (Part 2)

    後漢沙門 安世高譯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7

    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

    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8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
    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復還生死,度脫眾生。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
    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9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

    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7 由於貪著現前的五欲不肯捨離,乃至欲望熾盛,則會導致種種毀滅性的禍患。佛陀勸導弟子:應當遠離世俗的五欲之樂;學習出家人的清淨與慈悲,才能種下出世、解脫的淨因。

    8 嚮往出家人的清淨高遠的梵行;乃至立志學習出家人的清淨與慈悲,發願廣度一切眾生,自然而然就能轉輕五欲的貪染習氣,遠離禍患,為解脫之道種下清淨的種子。

    9 生死唯苦,只有捨離五欲之樂,回歸當下這念心,老老實實用功,時時刻刻覺察、覺照、覺悟,就能契悟本自清淨的覺性。

    Footnotes 摘錄自上惟下覺大和尚 「八大人覺經」於自由時報刊載 http://www.chungtai.org.tw/turn/blossom/033/033.htm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