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0 & 11
本週介紹四部阿含的特色,及閱讀中阿含中二段關於無常無我觀、及「念處經」。由其「念處經」對四念處中的身念處,有特別詳細的說明,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
本週補充資料:阿含經介紹 中阿含經選讀
這一週請學員繼續閱讀各部阿含,並選錄出來與大家分享。
由學員根據本blog大家回應所整理出來的「十宗綱要」補充資料夾,也已放在太谷圖書館。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Vignettes of life at the Chung Tai Zen Center of Sunnyvale. Zen Buddhism musings.
阿含經分享:
ReplyDelete雜阿含經卷第一
(一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所問如上。差別者。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若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
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時。彼比丘白佛言。世尊。若色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如是受.想.行.識。隨使使.隨使死。隨使使.隨使死者。則增諸數。
世尊。若色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如是受.想.行.識。不隨使使.不隨使死。不隨使使.不隨使死者。則不增諸數。如是。
世尊。我於略說法中。廣解其義。如是。乃至得阿羅漢。心得解脫。
傳益合十
長阿含經解題
ReplyDeleteSource: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整理
URL: http://www.gaya.org.tw/library/readers/guide-d.htm
本經又作《長阿鋡經》,是纂輯阿含經典中篇幅較長者而成,為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
阿含經典被近代佛學者公認為最接近原始佛學的聖典,有南傳與北傳之分。而北傳漢譯的阿含經典,共分四部,即《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壹阿含經》、《雜阿含經》,合稱為「四阿含」,是在紀元二世紀左右,由梵語翻譯而來。南傳則稱為「尼柯耶」,以巴利語記載,分為五部,就是《相應部》、《中部》、《長部》、《增支部》和《小部》等「巴利五部」,其前四部與北傳的「四部阿含」相當。北傳的「四部阿含」涉及到印度的社會風俗、政治經濟、宗教哲學等各個方面的文獻價值,極為珍貴。
漢譯《長阿含經》是言行錄的體裁,以對話的形式記載現實中的釋迦牟尼佛及其弟子的活動,藉由此經可以體驗釋尊現實的人格。另外本經也完整記載了釋迦牟尼佛破斥各種學派的過程,其中獨特的辯論術和卓越的智慧,頗值得我們去挖掘和研究。
本經共22卷,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收錄於《大正藏》第一冊,經號1,與南傳《長部經典》大體相應。《長部經典》共收34種經,其中有四經漢譯全缺;《三十二相經》、《念處經》漢譯收在《中阿含經》中,而南傳《長部經典》沒有《增一經》、《三聚經》和《世紀經》三經。一般認為,北傳傾向於把內容相近的經文排在一起,而南傳的排列則更多地保留了經文形成先後的原來面貌。
本經共有四分,三十經。以下概介四分:
第一分(卷第一至卷第五),四經。收錄有關佛陀的本生故事及事蹟。
大本緣經第一:述七佛及弟子等過去事緣。
遊行經第二:詳述佛陀般涅槃前遊行人間,教化弟子的事跡。
典尊經第三:佛陀過去世中曾為王臣,名大典尊,理七國事,無不成辦,後意欲出家修道,遊行諸國,廣弘道化,但終不及今為佛陀教化弟子,使得究竟梵行,究竟安隱。
闍尼沙經第四:闍尼沙,又譯作勝結使,意為見道跡。即佛為十六大國命終者,授人記別,後有一鬼神名闍尼沙,自述本為人王,於如來法中為優婆塞,一心念佛,命終生為毗沙門天王太子,得預流果,自此不墮惡道,與諸天共集法堂,思惟法義,修四念處、七定具、四神足等法。
第二分(卷第六至卷第十二),有十五經。敘述佛教修行及教義的細目。
小緣經(亦名四姓經)第一:佛為說四種姓建立緣由及第五沙門眾。
轉輪聖王修行經第二:說過去世有王名堅固念,教其子孫以輪王正法治世,至第七王惡法自用,致成減劫,後王修善,又漸成增劫,因此教比丘等當修善法,可得漏盡。
弊宿經第三:童女迦葉在拘薩羅國,為弊宿婆羅門說說種種法--佛功德及說因果,破其斷見,使其皈依並設會淨施,死得生天。
散陀那經第四:佛為裸形外道尼俱陀說彼苦行者種種不淨行,及佛法中種種究竟淨行。
眾集經第五:佛敕舍利弗說法,而說種種增一之法。即佛令舍利子為諸弟子說法,因而以增一法集佛教法,逐漸增至十無學法止。
十上經第六:即以增一法數撰集佛陀教法。佛敕舍利弗說法,說十上法:謂一成法、一修法、一覺法、一滅法、一退法、一增法、一難解法、一生法、一知法、一證法,各各增一至十,共五百五十法。
增一經第七:佛為比丘說一成法、一修法、一覺法、一滅法、一證法,皆增一至十。
三聚經第八:以增一法數,佛為弟子說惡趣、善趣、及趣涅槃等十三法聚。
大緣方便經第九:為阿難廣說十二因緣甚深義及八解脫。
釋提桓因問經第十:以帝釋發妙善心,詣佛受教,佛為說怨結之生,皆由貪嫉,貪嫉之生,皆由愛憎,愛憎之生,皆由於欲,愛由想生,想之所生,由於調戲等法,及為說捨離諸惡法之功德。
阿[少/兔]夷經第十一:佛為房伽婆梵志說善宿比丘往因,及說破諸外苦行邪見等事。
善生經第十二:佛為長者子善生說離四種惡行,及敬禮六方之法。
清淨經第十三:佛為沙彌周那說外道尼乾子眾因師懷邪見,盡不真正,故徒眾分裂,如來教中因十二部經,及諸戒律等無諍正法。
自歡喜經第十四:佛為舍利弗說菩提分法、制戒、不淨觀、修定等清淨法,並語舍利弗為諸四眾說法,令開解疑網。
大會經第十五:諸天、鬼、神、婆羅門等於佛所集會,佛為各各結咒。
第三分(卷第十三至第十七),有十經,提出及批判當時佛教以外的很多宗教教義與哲學思想,歸納為當代所盛行的六十二見。
阿摩晝經第一:佛為婆羅門弟子阿摩晝說釋種祖先因緣,及剎帝利種之優勝,釋子沙門種種清淨修行法門,故不應輕慢釋子。
梵動經第二:佛誡弟子無陷溺於餘外道沙門婆羅門種種邪活命中,並唯有佛能善知外道六十二種邪見。
種德經第三:佛為婆羅門種德說婆羅門法中不及佛法具戒、慧比丘。
究羅檀頭經第四:究羅檀頭婆羅門設大祭祀,備極多牲畜,佛為說種種求福勝法,後婆羅門終盡捨諸牛羊,任其自由,並皈依佛法,受五戒。
堅固經第五:有長者子名為堅固,請佛教比丘顯神通,佛說惟教弟子靜處思道,覆藏功德,發露過失,並不主張教諸弟子顯現神通。
裸形梵志經第六:佛為裸形外道迦葉說苦行非出離之道,唯佛善能說法,令弟子得究竟涅槃。
三明經第七:佛為婆悉吒及頗羅墮二人,說三明婆羅門所說三梵天道虛妄,及說四無量為生梵天道。
沙門果經第八:佛為阿闍世王說現果得報,使王懺悔。
布吒婆樓經第九:佛與布吒婆樓梵志討論各自對人生世界的種種看法,佛陀以因緣論說服梵志於佛法中出家,並得成阿羅漢。
露遮經第十:佛為露遮婆羅門說善心者得生善趣,不善心者墮惡趣等法,令露遮心悅誠服。
第四分(卷第十八至第二十二)
世記經:詳述六道眾生所居世界的成敗、劫數等相,即詳述各個世界起源與情形,包括人類世界及輪迴轉生之事項。內分閻浮提州品、郁單曰品、轉輪聖王品、地獄品、龍鳥品、阿須倫品、四天王品、忉利天品、三災品、戰鬥品、三中劫品、世本緣品等十二品。
Links to 其他阿含經的解題:
中阿含經解題http://www.gaya.org.tw/library/readers/guide-m.htm
雜阿含經解題http://www.gaya.org.tw/library/readers/guide-s.htm
增壹阿含經解題 http://www.gaya.org.tw/library/readers/guide-e.htm
阿含經分享:
ReplyDelete(一一)佛說長阿含第二分增一經第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與汝等說微妙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清淨。梵行具足。謂一增法也。汝等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時。諸比丘受教而聽。佛告比丘。一增法者。謂一成法.一修法.一覺法.一滅法.一證法。云何一成法。謂不捨善法。云何一修法。謂常自念身。云何一覺法。謂有漏觸。云何一滅法。謂有我慢。云何一證法。謂無礙心解脫。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覺法.二滅法.二證法。云何二成法。謂知慚.知愧。云何二修法。謂止與觀。云何二覺法。謂名與色。云何二滅法。謂無明.有愛。云何二證法。謂明與解脫。
又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覺法.三滅法.三證法。云何三成法。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耳聞法音。三法法成就。云何三修法。謂三三昧。空三昧.無想三昧.無作三昧。云何三覺法。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云何三滅法。謂三愛。欲愛.有愛.無有愛。云何三證法。謂三明。宿命智.天眼智.漏盡智。
又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覺法.四滅法.四證法。云何四成法。一者住中國。二者近善友。三者自謹慎。四者宿殖善本。云何四修法。住四念處。比丘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內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云何四覺法。謂四食。摶食.觸食.念食.識食。云何四滅法。謂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見受。云何四證法。謂四沙門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又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覺法.五滅法.五證法。云何五成法。謂五滅盡支。一者信佛.如來.至真。十號具足。二者無病。身常安隱。三者質直無有諛諂。真趣如來涅槃徑路。四者專心不亂。諷誦不忘。五者善於觀察法之起滅。以賢聖行盡於苦本。云何五修法。謂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云何五覺法。謂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云何五滅法。謂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戱蓋.疑蓋。云何五證法。謂五無學聚。無學戒聚.無學定聚.慧聚.解脫聚.解脫知見聚。
復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覺法.六滅法.六證法。云何六成法。謂六重法。若有比丘修六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行無雜。云何六。於是。比丘身常行慈及修梵行。住仁愛心。名曰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行無雜。復次。比丘口慈.意慈。以己供養及鉢中餘。與人共之。不懷彼此。復次。比丘聖所行戒。不犯不毀。無有染汙。智者所稱。善具足持戒。成就賢聖出要。平等盡苦。正見及諸梵行。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於眾。無有諍訟。獨行不雜。
云何六修法。謂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云何六覺法。謂六內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云何六滅法。謂六愛。色愛.聲愛。香.味.觸.法愛。云何六證法。謂六神通。一者神足通證。二者天耳通證。三者知他心通證。四者宿命通證。五者天眼通證。六者漏盡通證。
復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覺法.七滅法.七證法。云何七成法。謂七財。信財.戒財.慙財.愧財.聞財.施財.惠財。是為七財。云何七修法。謂七覺意。於是。比丘修念覺意。依無欲.依寂滅.依遠離。修法.修精進.修喜.修猗.修定.修捨。依無欲.依寂滅.依遠離。
云何七覺法。謂七識住處。若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此是初識住。復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是二識住。復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是三識住。復有眾生。一身一想。徧淨天是。是四識住處。復有眾生。空處住。是五識住。或識處住。是六識住。或不用處。是七識住。
云何七滅法。謂七使法。欲愛使.有愛使.見使.慢使.瞋恚使.無明使.疑使。云何七證法。為七漏盡力。於是。漏盡比丘於一切諸苦.集.滅.味.過.出要。如實知見。觀欲如火坑。亦如刀劍。知欲見欲。不貪於欲。心不住欲於中復善觀察。如實得知。如實見已。世間貪婬.惡不善法不起不漏。修四念處。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道。多修多行。
復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覺法.八滅法.八證法。云何八成法。謂八因緣。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云何為八。如是比丘依世尊住。或依師長。或依智慧梵行者住。生慚愧心。有愛有敬。是為初因緣。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復次。依世尊住。隨時請問。此法云何義.何所趣。尊長即為開演深義。是為二因緣。既聞法已。身心樂靜。是為三因緣。不為遮道無益雜論。彼到眾中。或自說法。或請他說。猶復不捨賢聖默然。是為四因緣。多聞廣博。守持不忘。諸法深奧。上中下善。義味誠諦。梵行具足。聞已入心。見不流動。是為五因緣。修習精勤。滅不善行。善行日增。勉力堪任。不捨斯法。是為六因緣。又以智慧知起滅法。賢聖所趣能盡苦際。是為七因緣。又觀五受陰。生想.滅想。此色。色集.色滅。此受.想.行.識。識集.識滅。是為八因緣。未得梵行而有智。已得梵行智增多。
云何八修法。謂賢聖八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云何八覺法。謂世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云何八滅法。謂八邪。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云何八證法。謂八解脫。色觀色。一解脫。內無色想。外觀色。二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色想。滅瞋恚想。住空處。四解脫。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度有想無想處。住想知滅。八解脫。
復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覺法.九滅法.九證法。云何九成法。謂九淨滅枝法。戒淨滅枝.心淨滅枝.見淨滅枝.度疑淨滅枝.分別淨滅枝.道淨滅枝.除淨滅枝.無欲淨滅枝.解脫淨滅枝。云何九修法。謂九喜本。一喜。二愛。三悅。四樂。五定。六如實知。七除捨。八無欲。九解脫。云何九覺法。謂九眾生居。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是。是初眾生居。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是二眾生居。或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是三眾生居。或有眾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是四眾生居。無想無所覺知。無想天是。是五眾生居。復有眾生。空處住。是六眾生居。復有眾生。識處住。是七眾生居。復有眾生。不用處住。是八眾生居。復有眾生。住有想無想處。是九眾生居。
云何九滅法。謂九愛本。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云何九證法。謂九盡。若入初禪。則聲刺滅。入第二禪。則覺觀刺滅。入第三禪。則喜刺滅。入第四禪。則出入息刺滅。入空處。則色想刺滅。入識處。則空想刺滅。入不用處。則識想刺滅。入有想無想處。則不用想刺滅。入滅盡定。則想受刺滅。
復有十成法.十修法.十覺法.十滅法.十證法。云何十成法。謂十救法。一者比丘二百五十戒具。威儀亦具。見有小罪。生大怖畏。平等學戒。心無傾邪。二者得善知識。三者言語中正。多所堪忍。四者好求善法。分布不恡。五者諸梵行人有所施設。輙往佐助。不以為勞。難為能為。亦教人為。六者多聞。聞便能持。未曾有忘。七者精勤。滅不善法。增長善法。八者常自專念。無有他想。憶本善行。如在目前。九者智慧成就。觀法生滅。以賢聖律斷於苦本。十者樂於閑居。專念思惟。於禪中間無有調戲。
云何十修法。謂十正行。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云何十覺法。謂十色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云何十滅法。謂十邪行。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解脫.邪智。云何十證法。謂十無學法。無學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諸比丘。此名一增法。我今為汝等說如是法。吾為如來.為諸弟子所應作者。皆已備悉。慈愍慇懃。訓誨汝等。汝等亦宜勤奉行之。諸比丘。當在閑居樹下空處。精勤坐禪。勿自放恣。今不勉力。後悔何益。此是我教。勤受持之。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阿含經分享:
ReplyDelete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七
四諦品第二十五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四諦之法。云何為四。所謂初苦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第二者苦習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第三者苦盡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第四者苦出要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彼云何名為苦諦。所謂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名為苦諦。
彼云何名為苦習諦。所謂習諦者。愛與欲相應。心恒染著。是謂名為苦習諦。
彼云何名為苦盡諦。所謂盡諦者。欲愛永盡無餘。不復更造。是謂名為苦盡諦。
彼云何名為苦出要諦。所謂苦出要諦者。謂賢聖八品道。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名為苦出要諦。
如是。比丘。有此四諦。實有不虛。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諦。諸有眾生二足.三足.四足。欲者.色者.無色者。有想.無想者。如來最上。然成此四諦。故名為四諦。是謂。比丘。有此四諦。然不覺知。長處生死。輪轉五道。我今以得此四諦。從此岸至彼岸。成就此義。斷生死根本。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今有四諦法 如實而不知
輪轉生死中 終不有解脫
如今有四諦 以覺以曉了
以斷生死根 更亦不受有
若有四部之眾。不得此諦。不覺不知。便隨五道。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成此四諦。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四法。多饒益人。云何為四。第一法者當親近善知識。第二者當聞法。第三者當知法。第四者當法法相明。是謂。比丘。有此四法。多饒益人。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此四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擔。亦當說持擔人。亦當說擔因緣。亦當說捨擔。汝等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當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擔。所謂五盛陰是。云何為五。所謂色.痛.想.行.識陰。是謂名為擔。
彼云何名為持擔人。所謂持擔人者。人身是也。字某.名某。如是生。食如是食。受如是苦樂。壽命長短。是謂名為持擔人。
彼云何名為擔因緣。所謂擔因緣者。愛著因緣是。與欲共俱。心不遠離。是謂名為擔因緣。
彼云何名為當捨離擔。所謂能使彼愛永盡無餘。已除.已吐。是謂。比丘。名捨離擔。
如是。比丘。我今已說擔。已說擔因緣。已說持擔人。已說捨擔。然諸如來所應行者。我今已辦。若樹下.空處.露坐。常念坐禪。莫行放逸。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當念捨重擔 更莫造新擔
擔是世間病 捨擔第一樂
亦當除愛結 及捨非法行
盡當捨離此 更不復受愛
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捨離於擔。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四生。云何為四。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彼云何名為卵生。所謂卵生者。鷄.雀.烏.鵲.孔雀.蛇.魚.蟻子之屬。皆是卵生。是謂名為卵生。
彼云何名為胎生。所謂人及畜生。至二足蟲。是謂名為胎生。
彼云何名為因緣生。所謂腐肉中虫.廁中虫.如尸中虫。如是之屬。皆名為因緣生。
彼云何名為化生。所謂諸天.大地獄.餓鬼.若人.若畜生。是謂名為化生。是謂。比丘。有此四生。諸比丘捨離此四生。當求方便。成四諦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沙門果經》是佛為了回答阿闍世王所問: [今諸沙門現在所修,現得果報不?」
ReplyDelete佛開示當下可見的沙門果,描述弟子從開始對如來產生信心,直到滅盡煩惱、證悟涅槃的進展過程。佛在晚年開示的《沙門果經》是他一生中所教之法的全面概要。《沙門果經》有不同的傳本,以南傳長部第二的《沙門果經》最為完整。
開始時阿闍世王向佛重述外道六師對同樣問題之見解。
1. 布蘭迦葉 - 認為造善惡只是一種意念,沒有影響到恆常不
變的自我, 故沒有業,也沒有業的果。
2. 末伽梨瞿舍梨 - 眾生的煩惱沒有因或緣,沒有自主的力量。他們透過宿命、環境與本質而轉變。
3.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 沒有今生、沒有來生, 沒有投生的眾生, 沒有善惡業的果報。
4. 波拘陀迦旃延 - 身是恆常不變的,不是由世間的因緣所成, 不能造成彼此苦或樂. 所以沒有所謂殺生。
5. 尼乾陀若提子 - 他認為冷水中有眾生,所以禁絕涉及一切水. 透過免離一切罪惡而淨化。他主張有靈魂存在。
6. 薩若毘耶梨弗 - 永遠模稜兩可.
佛總共指出十四種漸次增上的沙門果.
首兩種是世俗當下可見的沙門果:
第一個是有關皇宮裡的奴隸,他出家後就不需要再服從國王,反之可以獲得他的禮敬及供養。
第二個是有關平民,他出家後就不需要再繳稅及為國家工作,反之應當獲得國王禮敬及供養。
十二種更殊勝的沙門果是四種禪那及八種更高層次的智慧。 佛的開示始於解釋必須善於培養種子、根、幹及枝,以便沙門生活能夠帶來成就的果。
1. 如來出現於世
如來出現於世間, 以親身現證的智慧, 說初善、中善、後善等法 (開始先說持戒,中間說行道,結尾說涅槃). 具足義理與辭句, 徹底圓滿與清淨, 顯示梵行(戒、定、慧)。
2. 生信樂心
人聞佛法後認知在家生活是狹隘的、是塵擾之途, 出家則有如曠野一般開闊。
3. 具諸戒行
小具戒行 - 捨棄殺生, 偷盜, 淫行, 妄語, 戒除傷害種子與植物的生命,夜間及不適當的時間取用食物。
中具戒行 - 鑒於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眾供養的食物過活,卻傷害種子與植物的生命, 享用積存的物品, 觀看不適宜的表演, 沉迷於遊戲與娛樂, 享用高且奢侈的床和椅, 享用裝飾及美化他們身體, 談論無關緊要的閒話, 從事爭吵辯論, 為人辦理差事, 從事詭計、暗示。是故應戒除。
大具戒行 - 鑒於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眾供養的食物過活,藉著邪命、低劣的技藝來維持生活。是故應戒除。
具足戒行的比丘見到自己在持戒的各方面都沒有危險。具備了如此聖潔的戒蘊,他內心體驗到無罪的快樂。
4. 善護諸根
眼見到物體之後,比丘不執取其形象或細部特徵。因為,如果他處於不收攝眼根的狀態,貪欲、憂傷等邪惡不善法將會侵襲他。耳聽到聲音之後…聞到氣味之後…嚐到滋味之後…身觸到可觸知之物後…意認知精神對象之後,比丘不執取其形象或細部特徵。具足如此聖潔的諸根律儀之後,他內心感受到無缺點的快樂。
5. 正念正知
比丘向前行與返回時,都以正知而行;向前看與向旁看時;彎曲與伸直肢體時;穿著袈裟、大衣與使用缽時;吃、喝、咀嚼、嚐味時;大小便時;行走、站立、坐著、躺臥、覺醒、說話、沉默時,他都以正知而行。
6. 知足
比丘滿足於保護身體的袈裟與果腹的缽食, 無論去到那裡,他都隨身只攜帶著資具。
譬喻就像鳥兒一樣,無論飛到那裡,都只以兩翼為牠的唯一負擔. 比丘隨意去他所要到之處,沒有執著,沒有留戀。
7. 樂在靜處
具足了此聖潔的戒蘊、諸根律儀、正念與正知及知足之後,他前往寂靜的住處。他盤腿而坐,保持身體正直,建立正念在自己面前.
8. 去除五蓋 (貪欲, 瞋恨, 昏沉睡眠, 掉舉, 懷疑)
當比丘見到自己內心的五蓋還未棄除時,他將之視為負債、患病、被監禁、身為奴隸、荒野的道路。 然而,當他見到內心的五蓋已被棄除,他視之為還清債務、健康無病、獲釋出獄、免為奴隸、安全之地。 當他見到內心的五蓋已被棄除時,內心就會生起愉快。當他內心愉快時,喜悅就會生起。當他內心充滿喜悅時,身體就會變得輕安。身體輕安之後,他就會感到快樂。由於快樂,他的心就會變得專注。
以下是更殊勝的可見之沙門果:
9. 初禪
比丘遠離感官欲樂,遠離不善法,進入並安住於有尋,伺(覺,觀)之初禪。他以由遠離而生的喜樂灌注、滲透、浸泡、充滿他的全身。
譬喻將肥皂粉灑上水而將它揉捏成粉球,使得此肥皂粉球內外都被水分所滲透。
10. 二禪
比丘進入並安住於伴隨著自信與定心、無尋無伺、充滿由定而生起之喜樂的第二禪。由定而生的喜樂灌注、滲透、浸泡、充滿他的全身。
譬喻有一個湖水由底部湧上來的深湖。整個湖沒有任何部份不被冷水所充滿。
11. 三禪
喜消退之後,比丘安住於平靜、正念與正知,並且他的身體感受到快樂。於是他進入並安住於聖者們所宣示:『他以平靜與正念快樂地安住。』的第三禪。此無喜之樂灌注、滲透、浸泡、充滿他的全身。
譬喻在一個蓮花池中的蓮花,冷水灌注、滲透、浸泡、充滿它們,從頂部到根部,沒有任何部份不被冷水所充滿。
12. 四禪
由於捨棄了樂與苦,以及先前喜與憂的消逝,比丘進入並安住於無苦無樂、具有因捨心而完全淨化之正念的第四禪。他以清淨、光明的心遍佈全身地坐著,因此他的身體沒有任何部份不被清淨、光明的心所遍佈。
譬喻有人以白布從頭到腳覆蓋自己地坐著,使得他的身體沒有任何部份不被白布所遍佈。
13. 觀智
當比丘心如此專注、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智見。他了解到:『這是我的身體,擁有色身,由四大所組成,源自父母,依靠飯與粥來增進它、它是無常的、會受到觸痛與壓迫的、會解體與分散的。而這是我的心,依靠色身的支持,並且與色身有密切關係。』
14. 意生身智
當比丘的心如此專注...,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造成意生身。由本來這個身體,他能變出另一個具足色法、由心意所生、一切器官俱全、諸根完整無缺的身體。
譬喻人將劍從劍鞘中抽出來,他會想:『這是劍,這是劍鞘。劍是劍,劍鞘是劍鞘,它們是不同的東西;但是劍是從劍鞘中抽出來的。』
15. 神變智
當比丘的心如此專注...,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神變智。他能夠顯現各種神變:他能從一身變成多身,從多身變成一身;自在地出現與隱沒;毫無障礙地穿過城牆、壁壘、山丘,猶如穿過空間一般;鑽入與鑽出土地,猶如出入於水一般;在水面上行走而不會沉沒,猶如在地上行走一般;盤腿坐著遨遊於空中,猶如飛鳥一般;以手觸摸日月,如此神通廣大;他能使身體通行無阻地去到梵天界。 譬喻有一位善巧的陶藝家,要將已調製好的黏土塑造他想塑造的器皿。
16. 天耳智
當比丘的心如此專注...,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天耳智。以清淨、超越人耳的天耳,他能夠聽見兩種聲音:天界的聲音與人界的聲音,遠處的聲音與近處的聲音。
譬喻人在大路上旅行,他能夠輕易地分辨定音鼓與小鼓的聲音。
17. 他心智
當比丘的心如此專注...,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他心智。當他以自己的心來涵蓋別人的心時,他能夠了解其他眾生與其他人的心。對於有貪欲的心,他了解它為有貪欲的心... 對於未解脫的心,他了解它為未解脫的心。
譬喻人對著一面清淨明亮的鏡子或一碗清澈的水,細看自己臉部的映像。如果臉上有痣,自己會知道。
18. 宿命智
當比丘的心如此專注...,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宿命智。他能夠回憶自己的許多過去生的生活型態與細節。
譬喻人有人從自己的村莊去到別的村莊.心裡會想:『我從自己的村莊去到那個村莊,那時我如此站著,如此坐著,如此說話,如此沉默。』
19. 天眼智
當比丘的心如此專注...,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觀眾生死生的智慧。以清淨的、超越人眼的天眼,他見到眾生死亡與再度投生──低賤與高貴、美麗與醜陋、幸運與不幸──他了解眾生如何依照自己的業而承受果報。
譬喻一個中央廣場有一棟具有樓上陽台的建築物,視力敏銳的人站在陽台上可以看到人們進入屋子、離開屋子、在街上行走、坐在中央廣場上。
20. 漏盡智
當比丘的心如此專注...,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漏盡智。如此知見,他的心從欲漏、有漏、無明漏當中解脫出來。心解脫之後,如此的智慧就會生起:『心已經解脫。』他了知:『生已滅盡,梵行已立,應作皆辦,不受後有。』
譬喻在山谷中有一座湖,湖水清澈、澄淨、無垢。視力敏銳的人站在湖邊可以看見蠔貝、沙、卵石、游動與靜止的魚群。
世尊說:『大王,再也沒有比這更殊勝與崇高的其他沙門果了。』
世尊說完之後,阿闍世王告訴世尊說:「太美妙了,尊者!太美妙了,尊者!就像將翻覆之物翻轉復正,使隱匿之物揭示顯露,為迷路之人指示正途,為黑暗中之人擎舉明燈,使他們得以見物。」阿闍世王自誓為在家弟子。
以上之架構表達了一個非常完整的趣入解脫之道,從如來出世、說法開始(1),隨即有人聽聞佛法,從中生信而出家 (2),代表了一個出家修道之緣起,接著下來的敘述則為整體出家修道的具體內容。(3)為持戒之修習,(4-7)為持戒之延伸和修禪定之前行準備功夫,(8)為得禪定的條件,(9-12)是四禪那之獲得,(13-19)是透過禪修所引發的特殊能力或神通,最後之(20)則是禪定加上智慧所產生之最佳結果,也是最高目標的完成──證得諸漏滅盡智。
參考:
1. 阿含經選讀 (太谷精舍圖書)- 長部經典/沙門果經第二
2. 法雨道場-閱讀三藏/沙門果經《長部》#2
3. 其他註釋
--摘錄之一 : 長阿含經卷第一
ReplyDelete爾時。世尊三聞梵王慇懃勸請。即以佛眼觀視世界。眾生垢有厚薄。根有利鈍。教有難易。易受教者畏後世罪。能滅惡法。出生善道。譬如優鉢羅花.鉢頭摩華.鳩勿頭華.分陀利華。或有始出汙泥未至水者。或有已出與水平者。或有出水未敷開者。然皆不為水所染著。易可開敷。世界眾生。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告梵王曰。吾愍汝等。今當開演甘露法門。是法深妙。難可解知。今為信受樂聽者說。不為觸擾無益者說。
--摘錄之二 :長阿含經卷第二
爾時。世尊即從座起。詣法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我當為汝說七不退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時。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諸比丘。七不退法者。一曰數相集會。講論正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二曰上下和同。敬順無違。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三曰奉法曉忌。不違制度。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四曰若有比丘力能護眾。多諸知識。宜敬事之。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五曰念護心意。孝敬為首。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六曰淨修梵行。不隨欲態。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七曰先人後己。不貪名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
佛告比丘。復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一者樂於少事。不好多為。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二者樂於靜默。不好多言。三者少於睡眠。無有昏昧。四者不為群黨。言無益事。五者不以無德而自稱譽。六者不與惡人而為伴黨。七者樂於山林閑靜獨處。如是比丘。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復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一者有信。信於如來.至真.正覺。十號具足。二者知慚。恥於己闕。三者知愧。羞為惡行。四者多聞。其所受持。上中下善。義味深奧。清淨無穢。梵行具足。五者精勤苦行。滅惡修善。勤習不捨。六者昔所學習。憶念不忘。七者修習智慧。知生滅法。趣賢聖要。盡諸苦本。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復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一者敬佛。二者敬法。三者敬僧。四者敬戒。五者敬定。六者敬順父母。七者敬不放逸。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復有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法。一者觀身不淨。二者觀食不淨。三者不樂世間。四者常念死想。五者起無常想。六者無常苦想。七者苦無我想。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比丘。復有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一者修念覺意。閑靜無欲。出要無為。二者修法覺意。三者修精進覺意。四者修喜覺意。五者修猗覺意。六者修定覺意。七者修護覺意。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摘錄之三 : 長阿含經卷第二
爾時。世尊告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為五。一者求財。所願不遂。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三者在所至處。眾所不敬。四者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
又告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為五。一者諸有所求。輙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摘錄之四 :長阿含經卷第三
爾時。世尊入拘尸城。向本生處末羅雙樹間。告阿難曰。汝為如來於雙樹間敷置牀座。使頭北首。面向西方。所以然者。吾法流布。當久住北方。
對曰。唯然。即敷座。令北首。 爾時。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脇如師子王。累足而臥。 時。雙樹間所有鬼神篤信佛者。以非時花布散于地。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此雙樹神以非時華供養於我。此非供養如來。 阿難白言。云何名為供養如來。 語阿難。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養如來。佛觀此義。而說頌曰。
佛在雙樹間 偃臥心不亂
樹神心清淨 以花散佛上
阿難白佛言 齋何名供養
受法而能行 覺華而為供
紫金華如輪 散佛未為供
陰界入無我 乃名第一供
--摘錄之五 :長阿含經卷第三
爾時。大善見王七寶具足。王有四德。主四天下。何謂七寶。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居士寶。七.主兵寶。云何善見大王成就金輪寶。王常以十五日月滿時。沐浴香湯。昇高殿上。婇女圍遶。自然輪寶忽現在前。輪有千輻。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輪徑丈四。大善見王默自念言。我曾從先宿諸舊聞如是語。剎利王水澆頭種。以十五日月滿時。沐浴香湯。昇寶殿上。婇女圍遶。自然金輪忽現在前。輪有千輻。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輪徑丈四。是則名為轉輪聖王。今此輪現。將無是耶。今我寧可試此輪寶。
時。大善見王即召四兵。向金輪寶偏露右臂。右膝著地。以右手摩抆金輪。語言。汝向東方。如法而轉。勿違常則。輪即東轉。時。善見王即將四兵隨其後行。金輪寶前有四神引導。輪所住處。王即止駕。爾時。東方諸小國王見大王至。以金鉢盛銀粟。銀鉢盛金粟。來趣王所。拜首白言。善來。大王。今此東方土地豐樂。人民熾盛。志性仁和。慈孝中順。唯願聖王於此治政。我等當給使左右。承受所宜。當時。善見大王語小王言。止。止。諸賢。汝等則為供養我已。但當以正法治。勿使偏枉。無令國內有非法行。此即名曰我之所治。
時。諸小王聞此教已。即從大王巡行諸國。至東海表。次行南方.西方.北方。隨輪所至。其諸國王各獻國土。如東方諸小王此。時。善見王既隨金輪。周行四海。以道開化。安慰民庶已。還本國拘舍婆城。時。金輪寶在宮門上虛空中住。大善見王踊躍而言。此金輪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金輪寶成就。
云何善見大王成就白象寶。時。善見大王清旦在正殿上坐。自然象寶忽現在前。其毛純白。七處平住。力能飛行。其首雜色。六牙纖傭。真金間填。時王見已。念言。此象賢良。若善調者。可中御乘。即試調習。諸能悉備。時。善見大王欲自試象。即乘其上。清旦出城。周行四海。食時已還。時。善見王踊躍而言。此白象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象寶成就。
云何善見大王成就馬寶。時。善見大王清旦在正殿上坐。自然馬寶忽現在前。紺青色。朱髦尾。頭頸如象。力能飛行。時王見已。念言。此馬賢良。若善調者。可中御乘。即試調習。諸能悉備。時。善見王欲自試馬寶。即乘其上。清旦出城。周行四海。食時已還。時。善見王踊躍而言。此紺馬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紺馬寶成就。
云何善見大王神珠寶成就。時。善見大王於清旦在正殿上坐。自然神珠忽現在前。質色清徹。無有瑕穢。時王見已。言。此珠妙好。若有光明。可照宮內。時。善見王欲試此珠。即召四兵。以此寶珠置高幢上。於夜冥中齎幢出城。其珠光明。照諸軍眾。猶如晝日。於軍眾外周匝。復能照一由旬。現城中人皆起作務。謂為是晝。時。王善見踊躍而言。今此神珠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神珠寶成就。
云何善見大王成就玉女寶。時。玉女寶忽然出現。顏色從容。面貌端正。不長不短。不麤不細。不白不黑。不剛不柔。冬則身溫。夏則身涼。舉身毛孔出栴檀香。口出優鉢羅華香。言語柔軟。舉動安詳。先起後坐。不失宜則。時。王善見清淨無著。心不暫念。況復親近。時。王善見踊躍而言。此玉女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玉女寶成就。
云何善見大王居士寶成就。時。居士丈夫忽然自出。寶藏自然。財富無量。居士宿福眼。能徹視地中伏藏。有主無主。皆悉見知。其有主者。能為擁護。其無主者。取給王用。時。居士寶往白王言。大王。有所給與。不足為憂。我自能辦。時。善見王欲試居士寶。即勑嚴船於水遊戲。告居士曰。我須金寶。汝速與我。居士報曰。大王小待。須至岸上。王尋逼言。我停須用。正今得來。時。居士寶被王嚴勑。即於船上長跪。以右手內著水中。水中寶瓶隨手而出。如蟲緣樹。彼居士寶。亦復如是。內手水中。寶緣手出。充滿船上。而白王言。向須寶用。為須幾許。時。王善見語居士言。止。止。吾無所須。向相試耳。汝今便為供養我已。時。彼居士聞王語已。尋以寶物還投水中。時。善見王踊躍而言。此居士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是為居士寶成就。
云何善見大王主兵寶成就。時。主兵寶忽然出現。智謀雄猛。英略獨決。即詣王所白言。大王。有所討罰。王不足憂。我自能辦。時。善見大王欲試主兵寶。即集四兵而告之曰。汝今用兵。未集者集。已集者放。未嚴者嚴。已嚴者解。未去者去。已去者住。時。主兵寶聞王語已。即令四兵。未集者集。已集者放。未嚴者嚴。已嚴者解。未去者去。已去者住。時。善見王踊躍而言。此主兵寶真為我瑞。我今真為轉輪聖王。阿難。是為善見轉輪聖王成就七寶。
摘錄之六 : 長阿含經卷第四
爾時。佛告阿難。時王自念。我本積何功德。修何善本。今獲果報。巍巍如是。復自思念。以三因緣。致此福報。何謂三。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禪思。以是因緣。今獲大報。王復自念。我今已受人間福報。當復進修天福之業。宜自抑損。去離憒閙。隱處閑居。以崇道術。時。王即命善賢寶女。而告之曰。我今已受人間福報。當復進修天福之業。宜自抑損。去離憒閙。隱處閑居。以崇道術。女言。唯諾。如大王教。即勑內外。絕於侍覲。
時。王即昇法殿。入金樓觀。坐銀御牀。思惟貪婬欲.惡不善。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第一禪。除滅覺.觀。內信歡悅。撿心專一。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捨喜守護。專念不亂。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樂行。得第三禪。捨滅苦.樂。先除憂.喜。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得第四禪。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一冊 《長阿含經》 CBETA 電子佛典 V1.45 普及版
Amitofo!
Chuan-Her
----------------
--摘錄之七 : 長阿含經卷第五 (第一分典尊經第三)
ReplyDelete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執樂天般遮翼子。於夜靜寂無人之時。放大光明。照耆闍崛山來至佛所。頭面禮佛足已。在一面立。時。般遮翼白世尊言。昨梵天王至忉利天。與帝釋共議。我親從彼聞。今者寧可向世尊說不。
佛言。汝欲說者。便可說之。
般遮翼言。一時。忉利諸天集法講堂。有所講論。時。四天王隨其方面。各當位坐。提帝賴吒天王在東方坐。其面西向。帝釋在前。毘樓勒天王在南方坐。其面北向。帝釋在前。毘樓博叉天王在西方坐。其面東向。帝釋在前。毘沙門天王在北方坐。其面南向。帝釋在前。時。四天王皆先坐已。然後我坐。復有餘大神天。皆先於佛所。淨修梵行。於此命終。生忉利天。使彼諸天。增益五福。一者天壽。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稱。四者天樂。五者天威德。時。諸忉利天皆踊躍歡喜言。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爾時。釋提桓因知諸天人有歡喜心。即為忉利諸天而作頌曰。
忉利諸天人 帝釋相娛樂
禮敬於如來 最上法之王
諸天受影福 壽色名樂威
於佛修梵行 故來生此間
復有諸天人 光色甚巍巍
佛智慧弟子 生此復殊勝
忉利及因提 思惟此自樂
禮敬於如來 最上法之王
爾時。忉利諸天聞此偈已。倍復歡喜。不能自勝。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釋提桓因見忉利天歡喜悅豫。即告之曰。諸賢。汝等頗欲聞如來八無等法不。時。忉利諸天言。願樂欲聞。
帝釋報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諸賢。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不見過去.未來.現在有如來.至真。十號具足。如佛者也。佛法微妙。善可講說。智者所行。不見過去。未來.現在有微妙法。如佛者也。佛由此法。而自覺悟。通達無礙。以自娛樂。不見過去.未來.現在能於此法而自覺悟。通達無礙。以自娛樂。如佛者也。諸賢。佛以此法自覺悟已。亦能開示涅槃徑路。親近漸至。入於寂滅。譬如恒河水.炎摩水。二水竝流。入於大海。佛亦如是。善能開示涅槃徑路。親近漸至。入于寂滅。不見過去.未來.現在有能開示涅槃徑路。如佛者也。諸賢。如來眷屬成就。剎利.婆羅門.居士.沙門.有智慧者。皆是如來成就眷屬。不見過去.未來.現在眷屬成就。如佛者也。諸賢。如來大眾成就。所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見過去.未來.現在大眾成就。如佛者也。諸賢。如來言行相應。所言如行。所行如言。如是則為法法成就。不見過去.未來.現在言行相應。法法成就。如佛者也。諸賢。如來多所饒益。多所安樂。以慈愍心利益天人。不見過去.未來.現在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如佛者也。諸賢。是為如來八無等法。
--摘錄之八 : 長阿含經卷第五 (第一分典尊經第三)
爾時。七國王語大典尊曰。汝可留住七歲之中。極世五欲。共相娛樂。然後捨國。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如汝所獲。我亦當同。時。大典尊報七王曰。世間無常。人命逝速。喘息之間。猶亦難保。乃至七歲。不亦遠耶。七王又言。七歲遠者。六歲.五歲。乃至一歲。留住靜宮。極世五欲。共相娛樂。然後捨國。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如汝所得。我亦宜同。時。大典尊復報王曰。此世間無常。人命逝速。喘息之間。猶亦難保。乃至一歲尚亦久爾。如是七月。至于一月。猶復不可。王又語言。可至七日。留住深宮。極世五欲。共相娛樂。然後捨國。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大典尊答曰。七日不遠。自可留爾。唯願大王勿違信誓。過七日已。王若不去。我自出家。
時。大典尊又至七居士所語言。汝等各理己務。吾欲出家。修無為道。所以然者。我親從梵天聞說臭穢。心甚惡之。若在家者。無由得除。時。七居士報典尊曰。善哉。斯志。宜知是時。我等亦欲俱共出家。如汝所得。我亦宜同。
時。大典尊復詣七百梵志所。而告之曰。卿等當勤諷誦。廣探道義。轉相教授。吾欲出家修無為道。所以然者。我親從梵天聞說臭穢。心甚惡之。若在家者。無由得除。時。七百梵志白典尊曰。大師。勿出家也。夫在家安樂。五欲自娛。多人侍從。心無憂苦。出家之人獨在空野。所欲悉無。無可貪取。典尊報曰。吾若以在家為樂。出家為苦。終不出家。吾以在家為苦。出家為樂。故出家爾。梵志答曰。大師出家。我亦出家。大師所行。我亦盡當行。
時。大典尊至諸妻所。而告之曰。卿等隨宜欲住者住。欲歸者歸。吾欲出家。求無為道。具論上事。明出家意。時。諸婦答曰。大典尊在。一如我夫。一如我父。設今出家。亦當隨從。典尊所行。我亦宜行。
過七日已。時大典尊即剃除鬚髮。服三法衣。捨家而去。時。七國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及四十夫人。如是展轉。有八萬四千人同時出家。從大典尊。時。大典尊與諸大眾遊行諸國。廣弘道化。多所饒益。
爾時。梵王告諸天眾曰。時。典尊大臣豈異人乎。莫造斯觀。今釋迦文佛即其身也。世尊爾時過七日已。出家修道。將諸大眾。遊行諸國。廣弘道化。多所饒益。汝等若於我言有餘疑者。世尊今在耆闍崛山。可往問也。如佛所言。當受持之。
般遮翼言。我以是緣。故來詣此。唯然。世尊。彼大典尊即世尊是耶。世尊爾時過七日已。出家修道。與七國王乃至八萬四千人同時出家。遊行諸國。廣弘道化。多所饒益耶。
佛告般遮翼曰。爾時大典尊豈異人乎。莫造斯觀。即我身是也。爾時。舉國男女行來舉動。有所破損。皆尋舉聲曰。南無大典尊七王大相。南無大典尊七王大相。如是至三。般遮翼。時。大典尊有大德力。然不能為弟子說究竟道。不能使得究竟梵行。不能使至安隱之處。其所說法。弟子受行。身壞命終。得生梵天。其次。行淺者生他化自在天。次生化自在天.兜率陀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剎利.婆羅門.居士大家。所欲自在。
般遮翼。彼大典尊弟子。皆無疑出家。有果報。有教誡。然非究竟道。不能使得究竟梵行。不能使至安隱之處。其道勝者。極至梵天爾。今我為弟子說法。則能使其得究竟道.究竟梵行.究竟安隱。終歸涅槃。我所說法弟子受行者。捨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其次。行淺者斷五下結。即於天上而般涅槃。不復還此。其次。三結盡。薄婬.怒.癡。一來世間而般涅槃。其次。斷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道。極七往返。必得涅槃。般遮翼。我諸弟子不疑出家。有果報。有教誡。究竟道法。究竟梵行。究竟安隱。終歸滅度。爾時。般遮翼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摘錄之 九: 長阿含經卷第六 (第二分初小緣經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清信園林鹿母講堂。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有二婆羅門以堅固信往詣佛所。出家為道。一名婆悉吒。二名婆羅墮。爾時。世尊於靜室出。在講堂上彷徉經行。時。婆悉吒見佛經行。即尋速疾詣婆羅墮。而語之言。汝知不耶。如來今者出於靜室。堂上經行。我等可共詣世尊所。儻聞如來有所言說。時。婆羅墮聞其語已。即共詣世尊所。頭面禮足。隨佛經行。
爾時。世尊告婆悉吒曰。汝等二人出婆羅門種。以信堅固於我法中出家修道耶。
答曰。如是。 佛言。婆羅門。今在我法中出家為道。諸婆羅門得無嫌責汝耶。
答曰。唯然。蒙佛大恩。出家修道。實自為彼諸婆羅門所見嫌責。 佛言。彼以何事而嫌責汝。
尋白佛言。彼言。我婆羅門種最為第一。餘者卑劣。我種清白。餘者黑冥。我婆羅門種出自梵天。從梵口生。於現法中得清淨解。後亦清淨。汝等何故捨清淨種。入彼瞿曇異法中耶。世尊。彼見我於佛法中出家修道。以如此言而呵責我。
佛告婆悉吒。汝觀諸人愚冥無識猶如禽獸。虛假自稱。婆羅門種最為第一。餘者卑劣。我種清白。餘者黑冥。我婆羅門種出自梵天。從梵口生。現得清淨。後亦清淨。婆悉吒。今我無上正真道中不須種姓。不恃吾我憍慢之心。俗法須此。我法不爾。若有沙門.婆羅門。自恃種姓。懷憍慢心。於我法中終不得成無上證也。若能捨離種姓。除憍慢心。則於我法中得成道證。堪受正法。人惡下流。我法不爾。
佛告婆悉吒。有四姓種。善惡居之。智者所舉。智者所責。何謂為四。一者剎利種。二者婆羅門種。三者居士種。四者首陀羅種。婆悉吒。汝聽剎利種中有殺生者。有盜竊者。有婬亂者。有欺妄者。有兩舌者。有惡口者。有綺語者。有慳貪者。有嫉妬者。有邪見者。婆羅門種.居士種.首陀羅種亦皆如是。雜十惡行。婆悉吒。夫不善行有不善報。為黑冥行則有黑冥報。若使此報獨在剎利.居士.首陀羅種。不在婆羅門種者。則婆羅門種應得自言。我婆羅門種最為第一。餘者卑劣。我種清白。餘者黑冥。我婆羅門種出自梵天。從梵口生。現得清淨。後亦清淨。若使行不善行有不善報。為黑冥行有黑冥報。必在婆羅門種.剎利.居士.首陀羅種者。則婆羅門不得獨稱。我種清淨。最為第一。
婆悉吒。若剎利種中有不殺者。有不盜.不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慳貪.不嫉妬.不邪見。婆羅門種.居士.首陀羅種亦皆如是。同修十善。夫行善法必有善報。行清白行必有白報。若使此報獨在婆羅門。不在剎利.居士.首陀羅者。則婆羅門種應得自言。我種清淨。最為第一。若使四姓同有此報者。則婆羅門不得獨稱。我種清淨。最為第一。
佛告婆悉吒。今者現見婆羅門種。嫁娶產生。與世無異。而作詐稱。我是梵種。從梵口生。現得清淨。後亦清淨。婆悉吒。汝今當知。今我弟子。種姓不同。所出各異。於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問。汝誰種姓。當答彼言。我是沙門釋種子也。亦可自稱。我是婆羅門種。親從口生。從法化生。現得清淨。後亦清淨。所以者何。大梵名者即如來號。如來為世間眼。法為世間智。為世間法。為世間梵。為世間法輪。為世間甘露。為世間法主。
婆悉吒。若剎利種中有篤信於佛.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篤信於法。信如來法。微妙清淨。現可修行。說無時節。示泥洹要。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教。篤信於僧。性善質直。道果成就。眷屬成就。佛真弟子法法成就。所謂眾者。戒眾成就。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成就。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四雙八輩。是為如來弟子眾也。可敬可尊。為世福田。應受人供。篤信於戒。聖戒具足。無有缺漏。無諸瑕隙。亦無點污。智者所稱。具足善寂。婆悉吒。諸婆羅門種.居士.首陀羅種亦應如是篤信於佛。信法.信眾。成就聖戒。婆悉吒。剎利種中亦有供養羅漢。恭敬禮拜者。婆羅門.居士.首陀羅亦皆供養羅漢。恭敬禮拜。吒。今我親族釋種亦奉波斯匿王。宗事禮敬。波斯匿王復來供養禮敬於我。彼不念言。沙門瞿曇出於豪族。我姓卑下。沙門瞿曇出大財富.大威德家。我生下窮鄙陋小家故。致供養禮敬如來也。波斯匿王於法觀法。明識真偽。故生淨信。致敬如來耳。
--摘錄之十 : 長阿含經卷第六 (第二分初小緣經第一)
婆悉吒。今當為汝說四姓本緣。天地始終。劫盡壞時。眾生命終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為食。光明自照。神足飛空。其後此地盡變為水。無不周遍。當於爾時。無復日月星辰。亦無晝夜年月歲數。唯有大冥。其後此水變成大地。光音諸天福盡命終。來生此間。雖來生此。猶以念食。神足飛空。身光自照。於此住久。各自稱言。眾生。眾生。其後此地甘泉涌出。狀如酥蜜。彼初來天性輕易者。見此泉已。默自念言。此為何物。可試甞之。即內指泉中。而試甞之。如是再三。轉覺其美。便以手抄自恣食之。如是樂著。遂無厭足。其餘眾生復效食之。如是再三。復覺其美。食之不已。其身轉麤。肌肉堅[革*卬]。失天妙色。無復神足。履地而行。身光轉滅。天地大冥。
婆悉吒。當知天地常法。大冥之後。必有日月星像現於虛空。然後方有晝夜晦明.日月歲數。爾時。眾生但食地味。久住世間。其食多者。顏色麤醜。其食少者。色猶悅澤。好醜端正。於是始有。其端正者。生憍慢心。輕醜陋者。其醜陋者。生嫉惡心。憎端正者。眾生於是各共忿諍。是時甘泉自然枯涸。其後此地生自然地肥。色味具足。香潔可食。是時眾生復取食之。久住世間。其食多者。顏色麤醜。其食少者。色猶悅澤。其端正者。生憍慢心。輕醜陋者。其醜陋者。生嫉惡心。憎端正者。眾生於是各共諍訟。是時地肥遂不復生。
其後此地復生麤厚地肥。亦香美可食。不如前者。是時眾生復取食之。久住世間。其食多者。色轉麤醜。其食少者。色猶悅澤。端正醜陋。迭相是非。遂生諍訟。地肥於是遂不復生。其後此地生自然粳米。無有糠糩。色味具足。香潔可食。是時眾生復取食之。久住於世。便有男女。互共相視。漸有情欲。轉相親近。其餘眾生見已。語言。汝所為非。汝所為非。即排擯驅遣出於人外。過三月已。然後還歸。
佛告婆悉吒。昔所非者。今以為是。時。彼眾生習於非法。極情恣欲。無有時節。以慙愧故。遂造屋舍。世間於是始有房舍。翫習非法。婬欲轉增。便有胞胎。因不淨生。世間胞胎始於是也。時。彼眾生食自然粳米。隨取隨生。無可窮盡。時。彼眾生有懈惰者。默自念言。朝食朝取。暮食暮取。於我勞勤。今欲併取。以終一日。即尋併取。於後等侶喚共取米。其人答曰。我已併取。以供一日。汝欲取者。自可隨意。彼人復自念言。此人黠慧。能先儲積。我今亦欲積粮。以供三日。其人即儲三日餘粮。有餘眾生復來語言。可共取米。答言。吾已先積三日餘粮。汝欲取者可往自取。彼人復念。此人黠慧。先積餘粮。以供三日。吾當效彼。積粮以供五日。即便往取。時。彼眾生競儲積已。粳米荒穢。轉生糠糩。刈已不生。時。彼眾生見此不悅。遂成憂迷。各自念言。我本初生。以念為食。神足飛空。身光自照。於世久住。其後此地甘泉涌出。狀如酥蜜。香美可食。我等時共食之。食之轉久。其食多者。顏色麤醜。其食少者。色猶悅澤。由是食故。使我等顏色有異。眾生於是各懷是非。迭相憎嫉。是時甘泉自然枯竭。其後此地生自然地肥。色味具足。香美可食。時我曹等復取食之。其食多者。顏色麤醜。其食少者。顏色悅澤。眾生於是復懷是非。迭相憎嫉。是時地肥遂不復生。其後復生麤厚地肥。亦香美可食。時我曹等復取食之。多食色麤。少食色悅。復生是非。共相憎嫉。是時地肥遂不復現。更生自然粳米。無有糠糩。時我曹等復取食之。久住於世。其懈怠者。競共儲積。由是粳米荒穢。轉生糠糩。刈已不生。今當如何。復自相謂言。當共分地。別立幖幟。即尋分地。別立幖幟。
婆悉吒。猶此因緣。始有田地名生。彼時眾生別封田地。各立疆畔。漸生盜心。竊他禾稼。其餘眾生見已。語言。汝所為非。汝所為非。自有田地。而取他物。自今已後。勿復爾也。其彼眾生猶盜不已。其餘眾生復重呵責而猶不已。便以手加之。告諸人言。此人自有田稼。而盜他物。其人復告。此人打我。時。彼眾人見二人諍已。愁憂不悅。懊惱而言。眾生轉惡。世間乃有此不善。生穢惡不淨。此是生.老.病.死之原。煩惱苦報墮三惡道。由有田地致此諍訟。今者寧可立一人為主以治理之。可護者護。可責者責。眾共減米。以供給之。使理諍訟。
時。彼眾中自選一人。形體長大。顏貌端正。有威德者。而語之言。汝今為我等作平等主。應護者護。應責者責。應遣者遣。當共集米。以相供給。時。彼一人聞眾人言。即與為主。斷理諍訟。眾人即共集米供給。時。彼一人復以善言慰勞眾人。眾人聞已。皆大歡喜。皆共稱言。善哉。大王。善哉。大王。於是。世間便有王名。以正法治民。故名剎利。於是世間始有剎利名生。
時。彼眾中獨有一人作如是念。家為大患。家為毒刺。我今寧可捨此居家。獨在山林。閑靜修道。即捨居家。入於山林。寂默思惟。至時持器入村乞食。眾人見已。皆樂供養。歡喜稱讚。善哉。此人能捨家居。獨處山林。靜默修道。捨離眾惡。於是。世間始有婆羅門名生。彼婆羅門中有不樂閑靜坐禪思惟者。便入人間。誦習為業。又自稱言。我是不禪人。於是。世人稱不禪婆羅門。由入人間故。名為人間婆羅門。於是。世間有婆羅門種。彼眾生中有人好營居業。多積財寶。因是眾人名為居士。彼眾生中有多機巧。多所造作。於是世間始有首陀羅工巧之名。
婆悉吒。今此世間有四種名。第五有沙門眾名。所以然者。婆悉吒。剎利眾中。或時有人自厭己法。剃除鬚髮。而披法服。於是始有沙門名生。婆羅門種.居士種.首陀羅種。或時有人自厭己法。剃除鬚髮。法服修道。名為沙門。婆悉吒。剎利種中。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壞命終。必受苦報。婆羅門種.居士種.首陀羅種。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壞命終。必受苦報。婆悉吒。剎利種中。有身行善。口.意行善。身壞命終。必受樂報。婆羅門.居士.首陀羅種中。身行善。口.意行善。身壞命終。必受樂報。婆悉吒。剎利眾中。身行二種。口.意行二種。身壞命終。受苦樂報。婆羅門種.居士種.首陀羅種。身行二種。口.意行二種。身壞命終。受苦樂報。
婆悉吒。剎利種中。有剃除鬚髮。法服修道。修七覺意。道成不久。所以者何。彼族姓子法服出家。修無上梵行。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復受有。婆羅門.居士.首陀羅種中。有剃除鬚髮。法服修道。修七覺意。道成不久。所以者何。彼族姓子法服出家。修無上梵行。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復受有。婆悉吒。此四種中皆出明行成就羅漢。於五種中為最第一。
佛告婆悉吒。梵天王頌曰。
生中剎利勝 能捨種姓去
明行成就者 世間最第一
佛告婆悉吒。此梵善說。非不善說。此梵善受。非不善受。我時即印可其言。所以者何。今我如來.至真亦說是義。
生中剎利勝 能捨種姓去
明行成就者 世間最第一
爾時。世尊說此法已。婆悉吒.婆羅墮無漏心解脫。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一冊 《長阿含經》 CBETA 電子佛典 V1.45 普及版
Amitofo!
Chuan-Her
------------
增壹阿含經護心品第十
ReplyDelete(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廣布一法已。便得神通。諸行寂靜。得沙門果。至泥洹處。云何為一法。謂無放逸行於諸善法。云何無放逸行。所謂不觸嬈一切眾生。不害一切眾生。不惱一切眾生。是謂無放逸行。彼云何名善法。所謂賢聖八道品。等見.等方便.等語.等行.等命.等治.等念.等定。是謂善法。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施一切眾生, 不如法施人, 雖施眾生福, 一人法施勝. 是故。諸比丘。當修行善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分享:
ReplyDelete雜阿含經卷第十三
(三三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為汝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諦聽。善思。謂有因.有緣.有縛法經。
云何有因.有緣.有縛法經。謂眼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眼因.眼緣.眼縛。謂眼業因.業緣.業縛。業有因.有緣.
有縛。何等為業因.業緣.業縛。謂業愛因.愛緣.愛縛。愛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為愛因.愛緣.愛縛。謂愛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無明有因.有緣.有縛。何等無明因.無明緣.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不正思惟有因.有緣.有縛。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謂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
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癡求欲名為愛。愛所作名為業。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無明為愛。無明因愛。愛因為業。業因為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有因緣.有縛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
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Weblink:
http://cbeta.org/result/normal/T02/0099_013.htm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八○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何等為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乞食已。還住處。舉衣缽。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繫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息長息短。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覺知喜。覺知樂。
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Weblink: http://cbeta.org/result/normal/T02/0099_029.htm
另外雜阿含經50卷pdf版本, 可見:
http://www.suttaworld.org/Collection_of_Buddhist/Taisho_Tripitaka/pdf/t02/T02n009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