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5, 2009

十宗綱要-成實宗01: 介紹及十號品

2009-03-24 & 25

本週開始成實宗。在「高級禪修教本」第四課中第55頁講到第59頁。

補充資料:
成實論全文電子檔 (pdf)
成實論全文文字檔 (txt)

以下資料必讀:
cb01 成實論十號品(pdf)

以下資料非必讀,有興趣者可參考此一更深入的大綱:
cb02 成實論大意-太虛大師造(pdf)

作業:
請大家分成五組,每一組選擇成實論中五聚之一聚,每一位學員選擇這一聚中之幾品閱讀,並選出其中之佳句、好的章節,以 comment 回覆的方式上傳至本 blog。若不會中文打字的請各班的TA協助。請標示章句出處。

16 comments:

  1. 發聚中二世無品第二十二

    於佛法中若有若無皆方便說。為示罪福業因緣故。非第一義。如以因緣說有眾生。去來亦爾。依過去意者。是方便依。

    苦諦聚行陰論中不相應行品第九十四

    謂眾緣和合有諸法生。是故無法能生異法。又說。眼色等是眼識因緣。是中不說有生。是故無生無咎。又說生法等一時生。若法一時生即滅。是中生等何所為耶。應思是事。又十二因緣中。佛自說生義。諸眾生處處生受諸陰名為生。是故現在世中初得諸陰名生。亦說。五陰退沒名死。亦說。諸陰衰壞名老。無別有老死法。

    集諦聚煩惱論中無明品第一百二十七

    隨逐假名名為無明。如說凡夫隨我音聲。是中實無我無我所。但諸法和合假名為人。凡夫不能分別故生我心。我心生即是無明。

    道諦聚定論中無常想品第一百七十三

    修無常能破煩惱如經中說。善修無常想。能壞一切欲染色染及無色染掉慢無明。

    以無常故生別離苦。失盛年安樂壽命富貴。智者以此則不生喜心。無喜心故不生貪心。因受故愛受滅則愛滅。故無常想能斷貪欲。又若法無常即為無我。行者能觀無常無我則不生我心。無我心故無我所心。我我所無故何所貪欲。又能修習無常想者。於自他身見念念死。云何生貪。又行者隨所求事皆無常壞敗。則為所誑。以虛誑故不生貪著。

    ReplyDelete
  2. 滅諦聚初立假名品第一百四十一

    滅三種心名為滅諦。謂假名心法心空心。問曰。云何滅此三心。答曰。假名心或以多聞因緣智滅。或以思惟因緣智滅。法心在煖等法中以空智滅。空心入滅盡定滅。若入無餘泥洹斷相續時滅。

    問曰。何謂假名。答曰。因諸陰所有分別。如因五陰說有人。因色香味觸說有瓶等。

    佛語諸比丘。諸法無常苦空無我。從眾緣生無決定性。但有名字但有憶念但有用故。因此五陰生種種名。謂眾生人天等。此經中遮實有法。故言但有名。又佛說二諦真諦俗諦。真諦謂色等法及泥洹。俗諦謂但假名無有自體。如色等因緣成瓶。五陰因緣成人。

    ReplyDelete
  3. 發聚
    四法品第十六
      若習此論得上攝法。如經中說。有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利。布施者衣食
    等物。以此財施攝取眾生。還可敗壞。愛語者隨意語言。是亦有咎取彼意故。利行者
    為他求利。若有因緣助他成事。是亦可壞。同利者如共一船。憂喜是同。是或可壞。
    若人以法布施愛語利行同利攝取眾生。則不可壞。以法攝者謂習此論。又習此論得上
    依止。如經中說依法不依人

    ReplyDelete
  4. 以下是集諦聚裡的一些片斷與大眾分響

    集諦聚業論中業相品第九十五
    - 集諦者。諸業及煩惱。是業有三種。身業口業意業。
    - 從思集業及身口業。是意業最重。後當說。從重業所集名無作。常相續生故。知意業亦有無作

    故不故品第九十七
    - 問曰。經中說故作業不故作業。云何名故不故耶。答曰。先知而作名為故作。與此相違名不故作。問曰。若不故作不名為業。答曰。有是業但心故作業則有報。又決定心作業名故。不決定心作名不故。

    大小利業品第九十九
    - 何等業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答曰。檀等六波羅蜜具足。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稊稗害禾貪欲穢心。是故施無欲人應得福多。

    三業品第一百
    - 何等是善業。答曰。隨以何業能與他好事是業名善。是善業從布施持戒慈等法生。
    - 又現見多有眾生行殺等法。亦多在三塗及人道中受諸苦惱。當知苦惱是殺等果。
    - 諸業皆以心差別。故有上有下。若無故心。云何當有上下。當知罪福皆由心生。

    三報業品第一百四
    - 經中佛說三種業。現報生報後報業。何者是耶。答曰。若此身造業即此身受。是名現報。此世造業次來世受。是名生報。此世造業過次世受。是名後報。若知此三業差別則得正見。如說偈。行惡見樂為惡未熟。至其惡熟自見受苦。行善見苦為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見受

    九業品第一百一十五
    - 是身口業要由意識能起。非餘識也。是故人有自見身業自聞口業。以意識所起業相續不斷故自見聞

    十不善道品第一百一十六
    - 以四因緣得殺生罪。一有眾生。二知是眾生。三有欲殺心。四斷其命。
    - 而劫盜取。是名為盜。是中亦有四種因緣。一是物實屬他。二知屬他。三有劫盜心。四劫盜取已。
    - 兩舌名若人欲別離他而起口業。是名兩舌。若無別離心。他聞自壞則不得罪。若善心教化令離惡人。雖為別離亦不得罪。
    - 惡口名若人苦言無所利益但欲惱他。是名惡口。若憐愍心為利益故苦言無罪。
    - 所謂三寶能消大惡。如人依王債主不惱。又是人智慧明利能消惡業。如人身中火勢盛故難消能消。又此人有多方便。或念諸佛或念慈悲諸善業。故得脫諸惡。
    - 若人常修身戒心慧。有地獄報業能現輕受。又如偈說。
    行慈悲心無量無礙。諸有重業所不能及。

    三業輕重品第一百一十九
    - 心為法本。心尊心導心念善惡即言即行。故知意業為重。又意差別故身口業有差別。如上中下等。離心無身口業。又經中說。故起作業必應受報。又說七種淨福。三種但用意業。此七淨福於財福為勝。又慈是意業。經說慈心得大果報。
    - 如行善者將命終時生邪見心則墮地獄。行不善者死時起正見心則生天上。當知意業為大。又經中說。於諸罪中邪見最重。又說。若人得世間上正見。雖往來生死乃至百千歲終不墮惡道。
    - 若一切眾生行慈心者盡生善處。一切自然不須加功。故知慈福最為深厚。又或時以慈布施利益眾生。或但以慈利。又行慈者。眾生若觸其身若入影中皆得快樂。當知慈福勝於施等。

    斷貪品第一百二十五
    - 一切佛法皆為破諸煩惱。然各有勝力。初以不淨遮貪。後以無常智斷。又以不淨除麤貪欲。

    瞋恚品第一百二十六
    - 常修慈悲喜捨瞋恚則斷。又見瞋過患。是則能斷。又得真智瞋恚則斷。又以忍力故瞋恚則斷。問曰。何謂忍力。答曰。若能忍他呵罵等苦。是人得善法福。亦不得從不忍生惡。是忍辱力。

    無明品第一百二十七
    - 又諸煩惱中無明最強。如經中說無明罪重亦難除解。又無明是十二因緣根本。
    - 以正智故則無明盡。正知因緣法故能得正智。又略說。八萬四千法藏中。所有智慧皆除無明。以無明是一切煩惱根本。亦助一切煩惱故。如是因緣則無明斷

    雜煩惱品第一百三十六
    - 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 從愛生恚及嫉妒等煩惱鞭杖等惡業。皆以貪欲故生。是人身心為貪恚所壞。多事疲勞則欲睡眠。是人睡眠小息。貪恚還來散亂其心。不得禪定心。隨外緣故生掉戲。不淨業人心常憂悔。以散心悔心故心常生疑。
    - 何故名蓋。答曰。貪欲瞋恚能覆戒品。掉悔能覆定品。睡眠能覆慧品。有人為除
    此蓋故。

    ReplyDelete
  5. 苦諦聚中想陰品第七十七
      問曰。何法為想。答曰。取假法相故名為想。所以者何。如經中說有人少想有人
    多想。有人無量想無所有想。而實無此多少等諸法。故知想者取假法相。是想多在顛
    倒中說。如說無常中常想顛倒。苦中樂想顛倒。無我中我想顛倒。不淨中淨想顛倒。
    亦於信解觀一切入等中說。又以想三種差別取緣。謂怨親中。人於是緣中次生三受。
    受生三毒。故想有過。想有過故佛說應斷。如說眼見色莫取想。故知取假法相是名為


    苦諦聚受論中受相品第七十八
      問曰云何為受。答曰。苦樂不苦不樂。問曰。何謂為苦。何謂為樂。云何名為不
    苦不樂。答曰。若增益身心是名為樂損減身心是名為苦。與二相違名不苦不樂

    苦諦聚 壞苦品第八十
      問曰。汝雖以多因緣明苦。而人猶貪樂。隨得所欲以為樂。答曰。是先已答。凡
    夫倒故於苦取樂。又癡惑所害云何可信。雖得所欲亦應觀苦。所以者何。是皆無常壞時生苦。如經中佛說天人愛色樂色貪色。是色壞時生大憂苦。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以壞敗故當知亦苦

    ReplyDelete
  6. 傳嫻 post on behalf of 傳豪師兄:

    十宗綱要: 俱舍論 & 成實論;

    I. 無我:

    佛法中之 [無我] 是指沒有一個永恒不變並且能夠自存自成的真實存在之個體. 而 [我] 並不單指 [你我] 之 [我] 也.

    II. [俱舍論] 講 [人空法有]: 是指 [人無我, 諸法有].

    師父慈悲指出在俱舍論三十卷裡第九品 [破執我] 中:

    [為令了此補特伽羅可說無常非實有性, 即五取蘊自相逼害得重擔名, 前前剎那行後後故名為荷者, 故非實有補特伽羅.].

    已講得很情楚; [了知] 補特伽羅是無永恒並且無實有性的, 就是指此補特伽羅只是在其果報體中所聚集之五蘊 [互相逼迫為害] 中之前一剎那引申後一剎那, 相續不斷在三界六道輪迴中之過程, 那有一個永恒自存自成之真實個體之補特伽羅焉!

    僅此四句已講 [人無我] 講得非常圓滿!

    問: 俱舍論是世親菩薩所著, 著時已在龍樹菩薩後之兩三百年間, 不可能不知龍樹菩薩所創之 [諸法空相] 空前絕後之殊勝論. 既知, 怎可立論只講: [人無我, 諸法有] 之小乘之 [俱舍論] 焉?

    又問: 禪宗以 [參話頭] 趨之 [不生不滅]. 是否源於此? 旣然生滅法之心念是前念引後念且相續不斷. 若要無念而無所念; 即可反而行之; 以當下此念, 追前念, 追到 [山窮水盡], 無處可再追而斷; 誠是 [言語道盡, 心行處滅] 時, 一念永歇, 直到無生, 則可頓悟;頓除妄念, 悟無所得焉?

    III. [成實宗] 闡揚 [我法二空]; 即是指 [人無我, 法無我] 二空: 在 [成實論] 卷第十六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聖行品第一百九十二:

    [有二行, 空行無我行.
    於五陰中不見眾生是名空行, 見五陰亦無, 是無我行.
    何以知之, 經中說; 見色無體性, 見受想行識無體性.
    又經中說; 因無性得解脫, 故知色性非真實有, 受想行識性非真實有.
    又經中說; 五陰皆空如幻, 不可說幻為真實. 幻若真實有不名為幻, 亦不可言無.
    但以無實能為誑惑, 又此行者觀一切空. 故知五陰非真實有, 如破一相故不見壁等一法. 五陰亦爾, 無一實法…]. [註一]

    其中對 [人無我, 法無我] 二空 講得非常清楚且殊勝! 其中 [行者] 乃 [見道] 之聖人也. [空行] 即 [人無我] , [無我行] 者, 即 [法無我] 也.

    問: 為何後人判 [成實宗] 為小乘, 並認為小乘只是講 [人無我], 而大乘才講 [人無我, 法無我] 二空?

    又問: [成實論] 箸者 [師子鎧] 是在佛陀涅槃後九百年立論, 其論有無以 [龍樹菩薩] [中論] 為圭皋, 為参考?

    又問: 其中 [經中說] 是否指 [般若經]?

    又問: 旣是在 [龍樹菩薩] [中論] 之後, 怎能立一 [較劣] 於 [中論] 之 [成實論] 焉?

    [註一]:

    成實論卷第十六,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聖行品, 第一百九十二: 共享

    [有二行。空行無我行。
    於五陰中不見眾生是名空行。見五陰亦無。是無我行。
    何以知之。經中說。見色無體性。見受想行識無體性。
    又經中說。因無性得解脫。故知色性非真實有。受想行識性非真實有。
    又經中說。五陰皆空如幻。不可說幻為真實。幻若真實有不名為幻。亦不可言無。
    但以無實能為誑惑。又此行者觀一切空。故知五陰非真實有。如破一相故不見壁等一法。
    五陰亦爾。無一實法。
    問曰。若色等法亦非真實。今應唯一世諦。
    答曰。滅是第一義諦故有。如經中說。妄謂虛誑諦名如實。滅即是如實決定。故名第一義有。
    又行者生真實智。一切有為皆悉空無。故知滅是第一義有。
    問曰。汝說見五陰中無眾生。因何五陰說名眾生。為有漏為無漏。
    答曰。亦有漏亦無漏。
    問曰。經中說。若見眾生皆是見五受陰。
    答曰。無漏法亦在眾生數。不在非眾生數木石等中。故知亦因無漏諸陰名為眾生。又若聖人在無漏心。爾時亦名有心眾生。故無漏心亦名眾生。一切諸陰皆名受陰。從受生故。
    問曰。云何知皆從受生。
    答曰。無漏法皆從布施持戒修定等業心中生。無則不生。
    如經中說。為無明所覆愛結所繫。故愚夫得此身智者亦如是。身即受陰。
    問曰。若一切陰皆名受陰。漏無漏陰有何差別。
    答曰。一切諸陰從受生。故皆名受陰。但不受後身故名無漏。是名差別。陰與受陰俱從受生。故曰受陰。是故此經不相違背。是二行皆緣無所有。若色等法空及體性滅。皆是無所有。
    問曰。此二皆緣五陰。經中說。見色空無我見受想行識空無我。
    答曰。因諸陰見空無我。所以者何。於眾生因緣中見眾生空。亦見色等法滅。
    問曰。是則俱緣。若行者念諸陰及空。即名緣陰及無所有。
    答曰。行者於眾生因緣中不見眾生。故即生空心。然後見空。又於五陰滅中。
    不見色體性受想行識體性。故知此二皆無所有緣。]

    傳豪于三月卅日

    ReplyDelete
  7. 問: 俱舍論是世親菩薩所著, 著時已在龍樹菩薩後之兩三百年間, 不可能不知龍樹菩薩所創之 [諸法空相] 空前絕後之殊勝論. 既知, 怎可立論只講: [人無我, 諸法有] 之小乘之 [俱舍論] 焉?

    答:如今日,佛已出世三千年,為何仍有人不知佛法?或為何有人想學佛而向外道學?或為何有人仍只顧自己解脫而不願發大願?或為何有人聽了很多解脫法而不發願出家?以眾生因緣未到,故雖寧可捨勝法而就劣法也。

    又問: 禪宗以 [參話頭] 趨之 [不生不滅]. 是否源於此? 旣然生滅法之心念是前念引後念且相續不斷. 若要無念而無所念; 即可反而行之; 以當下此念, 追前念, 追到 [山窮水盡], 無處可再追而斷; 誠是 [言語道盡, 心行處滅] 時, 一念永歇, 直到無生, 則可頓悟;頓除妄念, 悟無所得焉?

    答:這樣追可能永遠也追不到無生,因為前念定有更前念,永無止盡。
    參話頭是到念頭未起之時,不是念頭之前是何念。

    III. [成實宗] 闡揚 [我法二空]; 即是指 [人無我, 法無我] 二空: 在 [成實論] 卷第十六 [訶梨跋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聖行品第一百九十二:

    [有二行, 空行無我行.
    於五陰中不見眾生是名空行, 見五陰亦無, 是無我行.
    何以知之, 經中說; 見色無體性, 見受想行識無體性.
    又經中說; 因無性得解脫, 故知色性非真實有, 受想行識性非真實有.
    又經中說; 五陰皆空如幻, 不可說幻為真實. 幻若真實有不名為幻, 亦不可言無.
    但以無實能為誑惑, 又此行者觀一切空. 故知五陰非真實有, 如破一相故不見壁等一法. 五陰亦爾, 無一實法…]. [註一]

    其中對 [人無我, 法無我] 二空 講得非常清楚且殊勝! 其中 [行者] 乃 [見道] 之聖人也. [空行] 即 [人無我] , [無我行] 者, 即 [法無我] 也.

    問: 為何後人判 [成實宗] 為小乘, 並認為小乘只是講 [人無我], 而大乘才講 [人無我, 法無我] 二空?

    答:課文有講,成實見空而不見不空,亦即未發揮緣起妙有之種種作用,亦未發揮菩薩六度萬行之修持。但也因為它講二空,故有人判屬大乘,有人判屬大乘之入門。

    又問: [成實論] 箸者 [師子鎧] 是在佛陀涅槃後九百年立論, 其論有無以 [龍樹菩薩] [中論] 為圭皋, 為参考?

    又問: 其中 [經中說] 是否指 [般若經]?

    又問: 旣是在 [龍樹菩薩] [中論] 之後, 怎能立一 [較劣] 於 [中論] 之 [成實論] 焉?

    答:見答一。因緣未到,雖有而當面錯過。以前書籍流通不易,或者根本未見其書,一也。或有書而無師,二也。或有書有師而不信,三也。許多人進太谷,上了一堂課或一學期課,就不見了,為何?因緣有深有淺。

    ReplyDelete
  8. 道諦聚定論中定因品第一百五十五
      論者言。今論道諦。道諦者。謂八直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八聖道略說有二。一名三昧及具。二名為智。今當論三昧。問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處是三昧相。問曰。是心云何得住一處。答曰。隨所多習於此處住。若不多習則速捨離。問曰。當云何習。答曰。隨所樂習。問曰。云何能樂。答曰。身心麁重名苦。以猗法除身心麁重相則能生樂。問曰。云何生猗。答曰。以歡喜因緣故身心調適。問曰。云何生喜。答曰。從念三寶及聞法等心悅故生。問曰。云何心悅。答曰。從清淨持戒心不悔生。問曰。已說三昧因。今三昧復是誰因。答曰。是如實智因。如實智者。謂空智也。如說行者如是攝心清淨心除蓋心。住心不動心。則能如實知苦聖諦集滅道聖諦。是故欲得如實智者。當勤精進修習三昧。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間經書工巧等利。何況能得出世間利。故知一切世間出世間利。皆以定心故得。又一切妙善皆由正智。一切鄙惡皆由邪智。如經中說。無明為首。無慚愧隨從起一切惡。以明為首慚愧隨從起一切善。而三昧是正智慧因。故知一切妙善皆因三昧。是故當勤精進修習。


    道諦聚定論中定因品第一百五十五:
    此品是講修禪定之方法,依此方法修息即可達到禪定與禪悅:

    1. 問曰。云何心悅。答曰。從清淨持戒心不悔生 ─ 自我觀照、懺悔、數息
    2. 問曰。云何生喜。答曰。從念三寶及聞法等心悅故生─感恩心
    3. 問曰。云何能樂。答曰。身心麁重名苦。以猗法除身心麁重相則能生樂。─ 修慈悲觀、七週緣慈
    4. 問曰。當云何習。答曰。隨所樂習 ─ 修中道十相觀
    5. 問曰。是心云何得住一處。答曰。隨所多習於此處住。若不多習則速捨離。─ 有禪定後,必須要護持,否則就會退轉
    此依據我所理解,見滌師父坐禪時的開示

    傳序

    ReplyDelete
  9. 對不起,3/31/09 comment上的〝中道十相〞應是〝中道實相〞, 特此更正。

    傳序 4/1/09

    ReplyDelete
  10. (1)佛名自然人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自相差別。離一切不善集一切善。常求利益一切眾生。故名為佛。教化所說是名為法。行此法者名之為僧。如是三寶應禮因緣。我今當說。....----發聚中佛寶論初具足品第一
    (2)問曰。眾生何故疑佛非一切智人。答曰。佛所言說或有似非一切智人。如佛問言汝從何來有如是等。....又佛所說似有貪著。如經中說。佛言善來比丘汝於此身為得大利。....有似瞋語。如語調達。汝為死人是食唾人。又似慢語。自言。我是人中師子。....又似見語。言善持我法如擎油鉢。又語調達。我不以眾與舍利弗目揵連等。況當與汝。有小智人聞斯等言。便謂如來諸漏未盡。....問曰。如向所疑當云何斷。答曰。佛隨俗語。....----四無畏品第三
    傳契 April 2, 2009

    ReplyDelete
  11. 定具中初五定具品第一百八十一
    若有定具則定可成。
    定具者。謂十一法。
    一清淨持戒。
    二得善知識。
    三守護根門。
    四飲食知量。
    五初夜後夜損於睡眠。
    六具足善覺。
    七具善信解。
    八具行者分。
    九具解脫處。
    十無障礙。
    十一不著淨持戒者。

    一清淨持戒:
    所謂殺盜邪婬是身三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口四業。遠離此罪是名持戒。又禮敬迎送及供養等修行善法。亦名為戒。

    以戒能為定因…猶如治金先除麁垢。如是先以持戒除破戒麁過。後以定等除餘細過。

    若無持戒則無禪定。以持戒因緣禪定易得…猶如治病藥法。所須如是治煩惱病。若無持戒則法藥不具。

    持戒能遮不善身口業。禪定能遮不善意業。

    禪定心城以戒為郭。度生死河以戒為橋樑。

    身雖不犯心不淨故戒亦不淨。

    一切諸佛皆以法為師。又善知識猶如明燈。有目無燈則不能見。如是行者雖有福德利根因緣。無善知識則無所益。

    -----------
    二得善知識:
    問曰。何者是善知識。
    答曰。隨能令人增長善法名善知識。
    又一切善人住正法者。皆是天人世間善知識也。

    -----------
    三守護根門:
    守護根門者。謂正憶念。行者不可閉目不視。但應一心正念現前。又名正慧。以此正慧能壞前緣。壞前緣故能不取相。不受相故不隨假名。若不守諸根以取相故。諸煩惱生。流於五根即破戒等善法。若能守根門則戒等堅固。

    -----------
    四飲食知量:
    飲食知量者。不為色力婬欲貪味故食。為濟身故。

    問曰。行者何故為濟身耶。
    答曰。為修善法故。若離善法則無道。無道則無離苦。若人不為修善故食。則唐養怨賊亦壞施主福。損人供養。如是不應食人之食。

    問曰。飲食以何為量。
    答曰。隨能濟身是名為量。

    問曰。應食何食。
    答曰。若食不增冷熱等身病貪恚等心病。是則應食。是食亦應隨時。若知此食於此時能增冷熱貪恚等病。則不應食。

    問曰。諸外道言。若食淨食則能得淨福。謂隨意所嗜色香味觸。水灑呪願然後乃食。是名為淨。此事云何。
    答曰。飲食無有決定淨者。所以者何。若以殘食為不淨者。一切飲食無非殘者。如乳為犢殘。蜜為蜂殘。水為虫殘花為蜂殘。果為鳥殘如是等。又此身從不淨生。體性不淨不淨充滿。飲食先是不淨。後入身中無一淨者。但以倒惑妄謂為淨。

    問曰。若都無淨則與旃陀羅等有何差別。
    答曰。又以不殺不盜不邪命等。如法得食以觀食過。智慧水灑然後乃食。非但水灑便名為淨。

    -------------------
    五初夜後夜損於睡眠:
    初夜後夜損睡眠者。行者知事由勤成故不睡眠。又見睡眠空無所得。若汝以睡眠為樂。此樂少弊不足言也。又行者不樂煩惱同處。如人不樂與怨賊住世。豈有人於賊陣中而當睡寐。故不睡眠。

    問曰。睡眠強來云何除遣。
    答曰。是人得佛法味。深心歡喜故能除遣。又念生死中老病死過。心則怖畏故不睡眠。又行者見得人身諸根具足得值佛法能別好醜是為甚難。今不求度何時當得解脫。故勤精進以除睡眠。

    ReplyDelete
  12. 惡覺品第一百八十二
    六具足善覺:
    具足善覺者。若人雖不睡眠而起不善覺。所謂欲覺瞋覺惱覺。若親里覺國土覺不死覺利他覺輕他覺等。寧當睡眠勿起此等諸不善覺。應當正念出等善覺。

    欲覺者謂依欲生覺。於五欲中見有利樂。是名欲覺。
    為衰惱眾生是名瞋覺惱覺。
    行者不應念此三覺。
    所以者何。念此三覺則得重罪。

    行者或念五欲故生貪覺。不得所貪故生瞋恚。瞋成名惱。是故不說癡等。

    親里覺者。由親里故起諸憶念。欲令親里得安隱樂。若念衰惱則生愁憂。若念與親里種種同事。名親里覺。
    行者不應憶念此覺。又行者當念一切眾生生死流轉無非親里何故偏著。又生死中為親里故憂悲啼哭淚成大海。今復貪著則苦無窮已。又眾生以利益因緣便相親愛。無有決定。又念親里者是愚癡相。世間愚人未有自利。而欲利他。若念親里則少自利。以此等故行者不應起親里覺。

    國土覺者。行者生念。某處國土豐樂安隱。當往到彼可得安樂。又心輕躁欲遍遊觀。
    行者不應起如是覺。所以者何。一切國土皆有過惡。有國大寒有國大熱。有國多險有國多病。有國多盜賊。有如是等種種諸過故不應念。又輕躁者則失禪定。…以世間人多過言故。

    不死覺者。行者作如是念。我徐當修道。先當讀誦修多羅比尼阿毘曇雜藏菩薩藏。廣綜外典多畜弟子。牽引善人供養四塔。勸化眾生令大布施。後當修道名不死覺。
    行者不應起如是念。所以者何。死時不定不可豫知。若營餘事中則命盡不得修道。後將死時心悔憂惱。我唐養此身空無所得。與畜生同死。又智者不作所不應作。如法句中說。不應作不作。應作則常作。…當勤加精進甚於救頭然。是故不應起不死覺。又不死覺是愚癡氣。

    利他覺者。於非親里中欲令得利。若作是念。令某富貴安樂能行布施。某則不及。
    行者不應起如是覺。所以者何。不以念故便能令他得苦樂也。但自以此壞亂定心。

    輕他覺者。行者若念此人種姓形色富貴伎能。及持戒利根禪定智慧等皆不如我。
    行者不應起如是覺。所以者何。一切萬物皆無常故。若上中下有何差別。又此人身髮毛爪齒皆名不淨。等無有異。又老病死等衰惱亦同。又一切眾生內外苦惱皆等無異。又凡夫富貴是罪因緣。又富貴不久還為貧賤。是故不應起輕他覺。又此憍慢是無明分。

    ReplyDelete
  13. 善覺品第一百八十三
    六具足善覺:
    出覺者。心樂遠離。若離五欲。及色無色界。樂此遠離故名出覺。此遠離樂。無諸苦故。隨貪著有苦。無貪著則樂。

    如如來品中說。如來常有二覺現前。
    1. 安隱覺者。即是不瞋惱覺。
    2. 遠離覺者。即是出覺。
    又念此三覺則福增長。亦能成心定。
    又心得清淨。
    又念此三覺能障諸纏。諸纏斷故速能證斷。
    又行者以樂遠離多集善法。故能速得解脫。

    非多欲者。知足者遠離者精進者正憶者定心者智慧者無戲論者能得利益。

    少欲行者為修道故必欲所須。但不多求餘無用物。是名少欲。

    知足者。若人少取心以為足。是名知足。
    有人雖取少物而求好者。是名少欲非知足也。
    若趣得少物是名知足。

    問曰。行者何故少欲知足。
    答曰。於守護等中見有過患。
    又畜無用物是愚癡相。
    又出家人不應積聚與白衣同。以此過故少欲知足。
    又行者若不少欲知足。則貪心漸增。為財利故求不應求。為貪樂財利終無安隱。以深著故。

    又是人出家為遠離樂。…外物尚不能捨。況內法耶。
    又見利養是衰惱因如雹害禾。是故常習少欲知足。
    又見利養是諸佛等善人所棄。如佛說。我不近利養。利養勿近我。又此行者善法充足。故捨利養。
    又行者不見受欲有厭足者。如飲醎水不能除渴。是故勤求智慧為足。

    遠離者。若於在家出家人中行身遠離。於諸煩惱行心遠離。是名遠離。
    問曰。行者何故遠離。
    答曰。諸出家人。雖未得道以遠離為樂。諸白衣等處在女色憒閙之中。終無安樂。
    又若遠離則心易寂滅。如水不擾自然澄清。故行遠離。
    又此遠離法為恒沙等諸佛所讚。…如火無薪則自然滅。
    遠離行者。必能俱證。
    又如燈離風則能明照。行者如是。遠離行故能逮真智。

    精進者行者若行正勤。斷不善法修集善法。是中勤行故名精進。如是則能得佛法利。…以集善法日日增長。
    又精進者。以得利故心常歡樂。
    又精進者。於念念中善法常增長無有減損。
    深修精進能至佛道。
    又精進者定心易得。
    又鈍根精進尚於生死速得解脫。利根懈怠則不能得。
    又所有今世後世世間出世間利。皆因精進。一切世間所有衰惱皆因懈怠。如是見懈怠過精進利益。故念精進。

    正憶者常於身受心法修正安慧。
    又修此正憶名住自在行處。煩惱魔民所不能壞。如鷹鵽喻。又此人心安住難動。如圓瓶入制。

    修定心者能如實知。
    又善修習定。則善法常增。
    又修習定者後心不悔。是人名為得出家果。亦名順佛教者。
    又此定心法諸佛賢聖皆所親近。
    又能堪受一切善法。
    又若定能成則得聖道。若不能成則生淨天。謂色無色界。
    如經中說。若小兒從生習慈能起惡心思惡事不。不也世尊。此皆是定力。
    又定心名真智慧因。真智慧能盡諸行。諸行盡故諸苦惱滅。

    智慧者智者心中不生煩惱。若生即滅。如一渧水墮熱鐵上。
    又智者心不起諸想。若起即滅。如條上露見日則晞。
    又若有智眼能觀佛法。如有目者日能為用。
    又智者名得佛法分。如所生子得父財分。
    又智者知佛法味。如舌根不壞能別五味。
    又智慧者。於佛法中心定不動。猶若石山風不能動。
    又智慧者名信。以得四信不隨他故。
    又得聖慧根名佛弟子。餘人名外凡夫。

    無戲論者。若一異論名為戲論。如阿難問舍利弗。若六觸入離欲滅盡更有餘耶。舍利弗言。六觸入離欲盡滅已若有餘是不可論。而汝論耶。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問答亦爾。
    問曰。是事何故不可論耶。
    答曰。此問實我法若一若異。是故不答。我無決定。但五陰中假名字說。若以有無等答。即墮斷常。若以因緣說我。即非戲論。又若人見眾生空法空則無戲論。故說無戲論者得佛法利。

    是名具足善覺。

    Shifu, I am not sure If I get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last excerpt 無戲論者. Could you explain this in a plain language?

    Arigato.
    Ong +

    ReplyDelete
  14. 善覺品第一百八十三
    六具足善覺:
    出覺者。心樂遠離。若離五欲。及色無色界。樂此遠離故名出覺。此遠離樂。無諸苦故。隨貪著有苦。無貪著則樂。

    如如來品中說。如來常有二覺現前。
    1. 安隱覺者。即是不瞋惱覺。
    2. 遠離覺者。即是出覺。
    又念此三覺則福增長。亦能成心定。
    又心得清淨。
    又念此三覺能障諸纏。諸纏斷故速能證斷。
    又行者以樂遠離多集善法。故能速得解脫。

    非多欲者。知足者遠離者精進者正憶者定心者智慧者無戲論者能得利益。

    少欲行者為修道故必欲所須。但不多求餘無用物。是名少欲。

    知足者。若人少取心以為足。是名知足。
    有人雖取少物而求好者。是名少欲非知足也。
    若趣得少物是名知足。

    問曰。行者何故少欲知足。
    答曰。於守護等中見有過患。
    又畜無用物是愚癡相。
    又出家人不應積聚與白衣同。以此過故少欲知足。
    又行者若不少欲知足。則貪心漸增。為財利故求不應求。為貪樂財利終無安隱。以深著故。

    又是人出家為遠離樂。…外物尚不能捨。況內法耶。
    又見利養是衰惱因如雹害禾。是故常習少欲知足。
    又見利養是諸佛等善人所棄。如佛說。我不近利養。利養勿近我。又此行者善法充足。故捨利養。
    又行者不見受欲有厭足者。如飲醎水不能除渴。是故勤求智慧為足。

    遠離者。若於在家出家人中行身遠離。於諸煩惱行心遠離。是名遠離。
    問曰。行者何故遠離。
    答曰。諸出家人。雖未得道以遠離為樂。諸白衣等處在女色憒閙之中。終無安樂。
    又若遠離則心易寂滅。如水不擾自然澄清。故行遠離。
    又此遠離法為恒沙等諸佛所讚。…如火無薪則自然滅。
    遠離行者。必能俱證。
    又如燈離風則能明照。行者如是。遠離行故能逮真智。

    精進者行者若行正勤。斷不善法修集善法。是中勤行故名精進。如是則能得佛法利。…以集善法日日增長。
    又精進者。以得利故心常歡樂。
    又精進者。於念念中善法常增長無有減損。
    深修精進能至佛道。
    又精進者定心易得。
    又鈍根精進尚於生死速得解脫。利根懈怠則不能得。
    又所有今世後世世間出世間利。皆因精進。一切世間所有衰惱皆因懈怠。如是見懈怠過精進利益。故念精進。

    正憶者常於身受心法修正安慧。
    又修此正憶名住自在行處。煩惱魔民所不能壞。如鷹鵽喻。又此人心安住難動。如圓瓶入制。

    修定心者能如實知。
    又善修習定。則善法常增。
    又修習定者後心不悔。是人名為得出家果。亦名順佛教者。
    又此定心法諸佛賢聖皆所親近。
    又能堪受一切善法。
    又若定能成則得聖道。若不能成則生淨天。謂色無色界。
    如經中說。若小兒從生習慈能起惡心思惡事不。不也世尊。此皆是定力。
    又定心名真智慧因。真智慧能盡諸行。諸行盡故諸苦惱滅。

    智慧者智者心中不生煩惱。若生即滅。如一渧水墮熱鐵上。
    又智者心不起諸想。若起即滅。如條上露見日則晞。
    又若有智眼能觀佛法。如有目者日能為用。
    又智者名得佛法分。如所生子得父財分。
    又智者知佛法味。如舌根不壞能別五味。
    又智慧者。於佛法中心定不動。猶若石山風不能動。
    又智慧者名信。以得四信不隨他故。
    又得聖慧根名佛弟子。餘人名外凡夫。

    無戲論者。若一異論名為戲論。如阿難問舍利弗。若六觸入離欲滅盡更有餘耶。舍利弗言。六觸入離欲盡滅已若有餘是不可論。而汝論耶。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問答亦爾。
    問曰。是事何故不可論耶。
    答曰。此問實我法若一若異。是故不答。我無決定。但五陰中假名字說。若以有無等答。即墮斷常。若以因緣說我。即非戲論。又若人見眾生空法空則無戲論。故說無戲論者得佛法利。

    是名具足善覺。

    Shifu, the last excerpt 無戲論者 is a bit difficult for me to grasp the main point.
    Could you exPLAIN it in a PLAIN language?

    Arigato.
    Ong +

    ReplyDelete
  15. 後五定具品第一百八十四
    七具善信解:
    行者若能好樂泥洹(涅槃)。憎惡生死名善信解。
    如是信解速得解脫。又樂泥洹者心無所著。有樂泥洹則無怖畏。

    問曰。何因緣故信解泥洹。
    答曰。行者見世間無常苦空無我。則於泥洹生寂滅想。
    又此人本性煩惱輕微。聞說泥洹則心信樂。
    又若從善師若讀經書。聞生死過患。如無始經及五天使等諸經中說。則厭離生死信樂泥洹。

    ----------
    八具行者分:
    具行者分者。如經中說。五行者分。
    一謂有信。
    二謂心不諂曲。
    三謂少病。
    四曰精進。
    五名智慧。

    有信名於三寶四諦心無疑悔。無疑悔故能速成定。
    又有信者心多喜。故能速成定。
    又信者心調易攝。故疾得定。
    問曰。若由定生慧。後能斷疑。今云何先定已說無疑。
    答曰。以多聞故能斷所疑。非得定故。
    又生深信家。與信者同事常修信心。雖未得定而能不疑如是等。

    不諂曲者。以質直心無所隱藏。是則易度。如人向醫具說病狀則易救療。

    少病者。能初夜後夜精進不息。若多疾病則妨行道。

    精進者。為求道故常勤精進。如攢燧不息則疾得火。

    智慧者。以有智故四事得果。所謂聖道。

    ----------
    九具解脫處:
    具解脫處者。謂五解脫處。
    一者若佛及尊勝比丘。為之說法。隨其所聞則能通達語言義趣。以通達故心生歡喜。歡喜則身猗 (美盛)。身猗則受樂。受樂則心攝。是初解脫處。行者住此解脫處。故憶念堅強心則攝定。諸漏盡皆滅必得泥洹。
    二者善諷誦經。
    三者為他說法。
    四者獨處思量諸法。
    五者善取定相。謂九相等。皆如上說。Shifu, what are the 九相?

    三慧:
    1.通達語言。又聞法讀誦為人說法。是多聞慧。
    2.通達義趣。思量諸法。是思惟慧。
    3.從此二慧能生心喜。乃至攝心生如實智。善取定相。是名修慧。
    此三慧有三種果。謂厭離解脫。

    問曰。心解脫漏盡是二有何差別。
    答曰。以定遮煩惱故說心解脫。永斷煩惱故說漏盡。

    問曰。若持戒等法亦是解脫處。如說持戒則心不悔。心不悔則歡喜等。或因施等亦得解脫。何故但說此五法耶。
    答曰。以勝故獨說。
    又問。此法有何勝耶。
    答曰。是解脫近因。戒等以遠故不說。

    又問。云何知是近因。
    答曰。行者聞法。知陰界入等但眾法和合中無我。故則破假名。
    破假名即是解脫。故名近因。
    又經中說。多聞功德謂不隨他教。心易攝等。亦以此故知是近因。
    又佛法有大功德。能滅煩惱至泥洹等。於此寂滅法中。若聽若誦若自思量則速解脫。故名近因。
    又施得大富。持戒尊貴多聞得智。以智慧故得盡諸漏。不以富
    貴故知近因。
    又舍利弗等稱大智者。皆由多聞。

    --------
    十無障礙:
    無障礙者。所謂三障。業障報障煩惱障。
    若人無此三障則不墮難處。若離諸難則堪受道。

    ---------------
    十一不著淨持戒者: Shifu, do we start 十一不著淨持戒者 here?
    又此人名具足四輪。謂好國土依止善人自發正願。先世福德。又能成就四須陀洹分。謂親近善人喜聽正法。自正憶念能隨法行。又能棄捨貪等三法。如經中說。不斷三法則不能度老病死。

    不著者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沒中流。不出陸地不為人取及非人取。不入洄澓不自腐爛。
    此岸謂內六入。
    彼岸謂外六入。
    中流謂貪喜。
    陸地謂我慢。
    人取謂與在家出家和合。
    非人取謂持戒為生天上。
    洄澓謂返戒。
    腐爛謂破重禁。

    若人於內入計我。即於外入生我所心。從內外入生貪喜。故即於中沒。從此則生我慢。
    所以者何。若人著身受有樂故。人來輕毀則生憍慢。如是以我我所貪喜我慢亂其心。故能成餘事。

    問曰。此喻中以何為水。若以八直聖道為水。則不應以內外六入為岸。貪喜等為中流。亦不應有洄澓腐爛。若以貪愛為水。云何隨此得至泥洹。
    答曰。以八直聖道為水。譬喻不必令盡相似。如此木若離八難 (Shifu, what are the 八難 ?)必至大海。比丘如是離諸流難則隨八聖道水流入泥洹。如言乳如貝。但取其色不取堅軟。言面如月但取盛滿不取形也。
    又行者出聖道已著內外入。不如此木即於水中著此彼岸腐爛等也。
    有論師言。如恒河水必至大海。如是八聖道必至泥洹。故以為喻。

    如是略說十一定具。若有此法自然得定。

    ReplyDelete
  16. Ong posts on be half of 傳禮

    集諦聚
    憍慢品第一百二十八
    【憍慢】以邪心自高名慢。分
    慢:於卑自高名慢。於等計等亦名慢。﹝有取相我心故﹞
    大慢:於等自高名大慢。
    慢慢:於勝自高名慢慢。
    我慢:於五陰中取我相名我慢。分
    一、示相﹝凡夫我慢﹞:說五陰是我。
    二、不示相﹝學人我慢﹞:不說五陰是我,但五陰中有我,未斷未盡。
    增上慢:未得謂得,謂增上慢。
    不如慢:若於大勝中謂少不如,謂不如慢。
    邪慢:若人無德自高為邪慢。以惡法自高亦名邪慢。
    傲慢:於善人及所尊中不肯禮敬名為傲慢。
    隨逐相故﹝不知諸陰實相﹞,則憍慢生,若無相者,何處起慢。
    又觀無常等相,則滅憍慢。
    一切煩惱皆隨取相,我是相中之大,故知從慢有身,從身生一切苦。

    疑品第一百二十九
    【疑】心數法。名於實法中心不決定。疑云何生?
    一、見聞知二種法故疑生。
    二、不審見故疑生。
    三、二信故疑生。
    四、於此可疑事中乃至不見異相故疑生。
    若多疑者,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皆不能成,此人設得定心,則是邪定;
    疑心布施於邊地受生。

    身見品第一百三十
    【身見】五陰中我心﹝想分別故生我心﹞,名為身見。
    五陰名身,於中生見﹝於無我中而取我相故名為見﹞,名為身見。實無我故說緣五陰。
    以我心故有我所,有我所故起貪恚等一切煩惱,故知我心是煩惱生處。
    身見者名為甚癡,一切凡夫皆以身見亂心,深著有故往來生死。
    五陰無常眾生空。五陰散滅是為法空。

    邊見品第一百三十一
    【邊見】若說諸法或斷或常,是名邊見。
    正修習空則無我見,我見無故則無二邊。又見諸法從眾緣生,則無二邊。
    見諸法相續生則滅斷見。見念念滅則滅常見。

    邪見品第一百三十一
    【邪見】若實有法而生無心,是名邪見。所有倒心皆名邪見。
    邪見以癡故生,染著非因以因故邪見生。

    二取品第一百三十三
    【見取】於非實事中生決定心,但是事實,餘皆妄語,是名見取。
    【戒取】若人捨智,以洗浴等戒,望得清淨名為戒取。
    寧止不行,勿行邪道,所以者何?若本不行易令行道,邪行敗心,故難入道。
    邪見人皆失世間一切利樂,現失五欲樂,後失生善處樂,及泥洹樂。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