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堂課我們摘錄了一段「法蘊足論」。其中有一首偈:
欲我知汝本 汝從分別生
我更不分別 汝復從何起?
這首偈與「四十二章經」中那一首偈很相近? - 上課時,提到「法蘊足論」有何重要性?為何值得學習?
- 俱舍論每一品的內容是如何組織建立的?請做(或找到)一張俱舍論的組織圖表。
俱舍論選讀
接下來我們會做「俱舍論」的原文選讀,以及繼續介紹課文中第參節,「俱舍要義」。
目前收到的作業:
從四十二章經中找出舆下列句子意義相通的經文: 「欲我知汝本 汝以分別生 我若不分別 汝復從何起」
------------------------------
四十二章經, 第三十一章 - 心寂欲除 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 佛經云:「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 斷欲須從心斷。推此欲從意生,意復從思想生。思想寂靜故,意即寂靜。意寂靜故, 欲即寂靜。欲寂靜故,觀一切色,一切行如幻。 --Kay Chan
總說四諦的性質 | 講述苦、集二諦 (有漏的生死流轉因果) | 講述滅、道二諦 (無漏的生死還滅因果) | 明無我之理 | |||||
明萬法之存在 | 明迷之因果 | 明悟之因果 | 結 | |||||
從總體上建立有漏、無漏法
| 講苦諦的內容 (世是苦果) | 講集諦的內容 (業是苦因, 煩惱是苦緣) |
講滅諦的內容
| 講道諦的內容 | ||||
1界 品 | 2根 品 | 3世間品 | 4業 品 | 5隨眠品 | 6賢聖品 | 7智 品 | 8定 品 | 9破我品 |
名 、 色 世 界 | 有 情 之 心 身 | 有 漏 果 | 有 漏 之 近 因 | 有 漏 之 遠 因 | 無 漏 果
| 無 漏 近 因 | 無 漏 緣 (遠因) | 全 論 之 抉 擇 |
--Vicky
在增壹阿含经中,也有一偈與師父所说的類似:
ReplyDelete"增壹、二十七、三十五、九"
不同的故事,亦有此偈:
彼女人遙見多耆奢便笑。時。多耆奢遙見女人笑。便生此想念。
汝今形體骨立皮纏。亦如畫瓶。內盛不淨。誑惑世人。令發亂想。
爾時。尊者多耆奢觀彼女人。從頭至足。此形體中有何可貪。三
十六物皆悉不淨。今此諸物為從何生。是時。尊者多耆奢復作是
念。我今觀他形。為不如自觀身中。此欲為從何生。為從地種生
耶。水.火.風種生耶。設從地種生。地種堅強不可沮壞。設從
水種生。水種極濡不可獲持。設從火種生。火種不可獲持。設從
風種生。風種無形而不可獲持。是時。尊者便作是念。此欲者。
但從思想生
爾時。便說此偈
欲我知汝本 但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汝 則汝而不有
2. 「法蘊足論」係由唐三藏法師玄奘,於唐高宗顯慶四年(西元六五九年)譯,共十二卷,分二十一品,題為佛陀座前弟子大目乾連尊者所造。
ReplyDelete值得一提的是,本論的形式與內容,向來與南傳佛教論藏系列中的《分別論》,相提並論,互相對比研究,有意深入南北傳論藏異同人士,本論是相當珍貴的理論性作品。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前半部內容先分別論列「三十七道品」,後半部則討論「根」、「處」、「蘊」、「界」、「緣」,將原始佛教的修行次第與根性理論,以最精簡的方式鋪陳出來。
Source: 博客來網路書店 -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 內容簡介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19171
3. 俱舍論每一品的內容是如何組織建立的?請做(或找到)一張俱舍論的組織圖表。
ReplyDeleteVicky did a great job. Here ar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For organizational chart (a Word document file), see:
http://www.fuyan.org.tw/main_edu/clan01.doc
For brief explanation, see:
http://book.bfnn.org/books2/13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