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5, 2009

十宗綱要-三論宗3-6

2009-07-14 & 15 No.3

課文第三章、三論要義第一、二節:破邪顯正、八不中道完。
中論第一品,八不中道總論介紹完畢。

2009-07-21 & 22 No.4

課文:真俗二諦。中論第一品:四門無生(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非無因而生)。Ex: 福報從俗諦、真諦來看。

2009-07-28 & 29 No.5

三論宗課文完。十二門論第十品,「觀作者門」(自在天造萬物)論辯選錄(檔案在此)。由此可看出佛法思辯之清晰合理。

三論宗是十宗裏相當艱深的學問,中論、十二門論等也是古人智慧最高的表現,可惜目前甚少有人深入探索。見護目前找到一本百論的英譯,應是唯一的一本英譯,還是1929年一位意大利學者翻的。

2009-08-04 & 05 No.6

三論宗介紹到此為止。百論摘錄,我們研讀了第一品「捨罪福品」,但沒有時間討論選錄的最後一品「破空品」。

4 comments:

  1. will Shifu post info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100 treatise?

    ReplyDelete
  2. 百論的英譯所知只有一種,但另有「四百論」的英譯。

    The "One Hundred Treatise", or Satasastra, is found in "Pre-Dinnaga Buddhist Texts on Logic from Chinese Sources", by Giuseppe Tucci.

    This is an old book from about 80 years ago. It is out of print in the U.S., but you can get it from India via online bookstores. I will get one for Sunnyvale and Buddha Jewel. This is a scholarly book and not easy to read.

    Another related book is "Aryadeva's Four Hundred Stanzas (on the Middle Way)", with a Tibetan commentary, translated by Ruth Sonam. 這是提婆的「四百論」. It's a new book published in 2008 and more readable.

    ReplyDelete
  3. Shifu,
    This is the English edition of Nagarjuna's (Long Shu PuSa) Middle Way that you have approved:

    http://bahai-library.com/personal/jw/other.pubs/nagarjuna/nagarjuna.pdf

    Arigato.

    ReplyDelete
  4. 真諦三藏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C%9F%E8%AB%A6

    http://www.lingguangsi.com/show.aspx?id=1905&cid=14

    真諦(梵文:परमार्थ Paramārtha,499年—569年),音譯波羅末陀,中國佛教四大 譯經家之一,其他三位是鳩摩羅什、玄奘和不空。

    西天竺優禪尼國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傳人,主宗無相唯識學,先至扶南(今柬埔寨),由梁武帝特聘來中國,武帝太清二年(548年),真諦三藏從西天竺(印度)抵達建業(南京),遇侯景之亂,被迫逃難於蘇杭,後開始從事佛經翻譯事業,一生共翻譯76部315卷,其中以《攝大乘論》、《俱舍論》、《金七十論》等經最為著名。晚年(562年)因感慨「弘法非時,有阻來意」,於是坐船西返印度,卻被風浪所阻,又飄回廣州。刺史歐陽頠竭誠供養真諦,智愷等人亦來歸皈,繼續其翻譯、弘法事業,真諦翻譯經典的特色是,一邊講學、一邊翻譯,譯述並進,並時常加以“義疏注記”,史載“循環辯釋,反復鄭重,乃得相應。一章一句,備盡研覈,釋義若竟,方乃著文。”,在他的影響下,成立了攝論宗、俱舍宗一派。另著有《弘明集》,《高僧傳》等書。

    真諦在華期間,雖因世亂,不遑寧處,但他隨方譯出經典部卷之多,仍為同時諸譯師所不及。他所譯經論及講述疏記,據《歷代三寶記》所載共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內有重出和他家混入的),《開元錄》刊定其譯籍為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其中主要有《十七地論》、《金光明經》、《無上依經》、《仁王般若經》、《廣義法門經》、《唯識論》、《攝大乘論》、《攝大乘論釋》、《律二十二明了論》等。真諦的翻譯,由於譯處不定,所以譯文不很統一。但在廣州所譯的《攝大乘論》、《俱舍論》等,因有僧宗、慧愷、法太等人助譯,又一再經過校對,故質量較高。而真諦本人對《攝大乘論》和《俱舍論》也十分重視,曾在其弟子慧愷病逝後,特地邀集道尼、智敫等十二人,勉勵他們誓弘二論,勿令斷絕。後來《攝大乘論》經過其門人幾代的弘傳,影響擴大,終於形成了攝論學派(攝論師),而《攝大乘論》則成為攝論學派的主要理論根據和根本典籍。
      從真諦所譯經論的內容來看,他所弘揚的主要是瑜伽學系無著、世親之學。象《決定藏論》,即是《瑜伽師地論·抉擇分》的一部分,《三無性論》相當於《顯揚聖教論》的《成無性品》,《解節經》勘同《解深密經》的序和《勝義諦相》二品,《轉識論》相當於《唯識三十論》,《唯識論》(唐譯作《唯識二十論》)、《中邊分別論》、《攝大乘論》等一系列的瑜伽學系主要經論,他都已譯出。中土瑜伽學系的規模,可以說是由他開創的。他學說所宗,特別重視《攝大乘》和《阿毗達磨俱舍》二論。他譯講這二部論時,已年近七十,而且是他覺得在中土道缺情離,不副所懷,一再決心西歸都未得遂之後,才應道俗懇請而翻出的﹔他又仔細地治定譯文,反復講解,並特囑弟子道尼等立誓弘傳,可見他的懇摯之忱和鄭重其事的態度。這兩部論在印度佛學史上,都是劃時代的名著,組織嚴密,義理豐富,可以說是其以前大小乘各種學說的總結。他重視兩書,顯示他對於整個佛學體系的理解和弘法重點之所在。

    真諦門下,以僧宗、法准、慧愷、慧曠、法泰、道尼、智敫及居士曹毗等為最著名。特別是慧愷助師譯《攝大乘》、《俱舍》二論,建議重治《俱舍》譯文,並記錄口義,最著功績。真諦嘗有相見恨晚之嘆。現存他所撰《攝大乘論釋序》、《俱舍釋論序》、《唯識論後記》及《律二十二明了論》的《後記》四篇,為僅存的成於真諦生前的可靠史料。
      真諦所傳之學,在梁、陳二代並不顯著,因其歿之前,僧宗、慧愷等真諦的弟子輩,想請真諦回建康。但都城的上層僧侶,害怕真諦回來,會奪走他們已得的榮譽,便向皇帝進讒言,說真諦弘傳的無塵唯識學說,有害於皇家統治和社會風化。建議不准讓真諦前來華夏腹地,應該讓他留在嶺外蠻荒之地。陳朝皇帝偏愛《般若》學,尤其推崇《三論》,對於《攝論》不感興趣。聽了京城高僧大德的煽動,把真諦視為異端,加以排斥。所以弟子們想讓真諦回京的願望無法實現,真諦在南海譯介的無塵唯識新學說,在陳代也就只能局限於嶺南一隅,得不到廣泛流傳。
      但是,任何有生命力的新學說新思想,決非少數權勢者所能長期禁錮壓抑。真諦死後,他的弟子們散布於嶺南、九江、湘郢、建康、江都(今江蘇揚州)、彭城(今江蘇徐州),長安,不屈不撓地為弘闡《攝論》而奮斗,學者漸眾,宗奉者漸多。後來當時北方著名僧人,地論學者曇遷南下,獲讀新譯《攝論》,接受了《攝論》學說,認為可以補北方《地論》學說之不足,因而備極推崇,及應召入長安,剏講《攝論》,請從受業者竟達千數。先後在彭城、江都、長安大加弘闡,奠定了《攝論》在北方傳播的基礎。名僧慧休(玄奘曾從受學),以及北地《攝論》學者道英、道哲、靜琳、玄琬等,都出其門下。當時長安名德慧遠,亦敬禮聽受,其弟子淨辯、淨業、辨相等都相從研習《攝論》。而靖嵩的弟子智凝,講《攝論》於蜀地,傳播的區域益見擴大,瑜伽系無著、世親的《攝論》之學,至是遂遍及各地。它和流行北地的地論師學系並傳,各尊所聞,莫衷一是。終於導致後來唐玄奘法師服膺《攝論》,西游取經、回國後開創了法相宗,終使瑜伽師的唯識學說遍於中國,其影響可謂深遠了。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