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31, 2009

十宗綱要-淨土宗1

2009-05-26 & 27

淨土宗第一講:
  • 何謂淨土
  • 觀無量壽經故事(韋提悉夫人)
  • 廬山慧遠大師故事
有興趣的學員可查查下列資訊:
  • 頻婆娑羅王敬奉佛陀,為何會有阿闍世這樣的逆子?
  • 淨土祖師:曇鸞、善導、永明延壽、省常、蓮池、蕅益、省庵大師的生平要略。

Saturday, May 30, 2009

十宗綱要-律宗5: 見月讀體律師

見月律師

慧雲律師之後由寂光三昧律師繼承衣缽,而寂光是見月律師之師。寂光、見月二位開創了寶華山的律宗祖庭,延續數百年一直到今日。見月律師天縱英才,但一生坎坷,在他自述的「一夢漫言」可見到一代祖師求法、弘法、護法的艱辛歷程。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2/bj104419.htm

見月是繼明末三昧律師之後,住持寶華山,大弘千華律的一代宗匠,透過其生平事蹟的了解,有助於了解其復興戒律、改革叢林的緣起和始末,和分析其改革成就的基礎,故首先介紹見月的生涯事蹟。

讀體字見月,姓許氏,雲南楚雄(縣)人。舊籍江南句容(今江蘇句容縣),遠祖於明洪武時,從軍至滇黔,因軍功而世襲指揮,於是落籍於雲南。母吳氏,平日雅慕佛道,一夜夢梵僧入室,醒來後就生下見月。見月生性好奇又酷愛遊覽山水,幼時就穎慧過人,且擅於繪畫,由於母親吳氏潛心學佛,在家教薰陶下,見月尤精於描繪觀音大士像,一般人無不爭相收藏。可想而知,早在童稚之年,佛法即於見月心中烙下特別而深遠的印記。

由於父母早逝,伯父又無子,很欣賞見月之聰慧秀朗,有心讓見月襲指揮使。然而青年時期的見月,經歷雙親生死離別的痛苦,朝榮夕悴的變化,不能竭其孝思,遂誘導他把由世間法所產生的那種不能排遣的激憤,擴而充之,轉為大悲心,造成他發心出世的意志,於是出家為道士長達三年。後來偶遇一老僧,彼此相談甚契,老僧遂贈《華嚴經》以開導之。見月讀至〈世主妙嚴品〉,幡然有省,從此捨道從佛,到寶洪山亮如法師處剃度。

出家後的見月,頗受亮如法師倚重。然見月為求受大戒,成為合法之比丘僧,聽說江南有三昧律師在弘戒,心中慨然欣慕之,在求得亮如法師的同意下,孤身一瓢一笠,展開長達二萬餘里的乞戒、參訪之旅。時值明季,流賊四起,兩江地區動蕩不安,烽火相望,饑荒遍野,土寇肆劫,見月餐風宿露,絲毫不為逆境所阻撓,一仍舊志堅毅前進。見月先後經歷南嶽、破額、馮茂山、九華、五台等,再度大江,沿途隨緣弘化,備嘗艱辛,始遇三昧律師於海潮庵。前後來回二萬餘里,六年的困危顛沛,決不是毫無定力的凡俗所能忍受,而他竟然不畏不退,奮勵向前,且其於參訪期間,處處受人尊重,尤足以說明他的三學成就非一般可比。

從三昧律師受戒後,見月鑑於天下戒法淪喪,綱紀蕩然,遂發願追隨三昧於各處叢林開壇傳戒。見月的宿世聰慧,很快地就在三昧的徒眾中嶄露頭角,三昧拔擢見月充當上座,講解《梵網經》,析義敷文,詞如湧泉,聞者無不驚歎。然見月並不以此自足,每念律學攸關正法存亡,於是發心深入律藏,殫思研討,偶遇壅滯不解之處,就向佛求解,默坐些時,便渙然冰釋,因此毗尼造詣日深。此外,見月又率眾躬行,闡揚羯磨之洪範,使得毗尼之真義得以再於明末清初大放異彩,寶華山亦成為明末清初佛教叢林之典範。

距金陵七十里外的寶華山隆昌寺,為梁朝寶誌和尚的道場,明末時因年遠失修,當地人遂迎請當時望重叢林的三昧律師主持之,這時見月又適時發揮他在行政管理上的才幹,無論在叢林院務的統領上,或樓殿寮閣的興建上,都有傑出的表現,以致於大江南北,罕能與寶華山匹敵者,不但重興寶華山,亦為千華派奠下弘律的根本道場。

弘光元年(1645),三昧和尚自知時至,傳衣缽給見月,成為明末律宗千華派第二祖。見月初掌寶華山並不順遂,由於師友的違法亂紀,使得見月復興戒律的心願,受到阻撓,心情曾一度陷入谷底,轉而追求自了的禪徒。所幸見月復興戒律的熱誠,並未受到徹底的擊潰,在一番沈澱之後,更激起他向逆境挑戰的鬥志。未幾,見月便針對叢林的十大弊病,制定〈叢林十條規約〉(以下簡稱〈十約〉),大刀闊斧革除之。〈十約〉初期實施,寺中僧眾頗非難見月,抱怨〈十約〉對眾人帶來不便及憂慮不可知的未來。然由於見月劍及履及,對違犯者嚴懲不貸的決心,從而維護佛門的尊嚴與聖潔。時日一久,佳評迭起,眾僧逐漸佩服見月的氣魄與見識,寶華山能於清初打下天下第一律寺的美譽,見月之推動〈十約〉,當為首要之因。

像寶華山這種以弘戒為主的律宗叢林,在〈十約〉的推動上都還是阻力重重,不為一般住眾所認同而橫生枝節,可見明末叢林庸俗化之深、之普遍。然由於見月的堅持及處處率先躬行,〈十約〉的推動,逐漸在寶華山叢林裡蘊釀著向上提昇的力量,向下沈淪的溫床亦漸消失,成了當時佛教界力挽狂瀾、改革進步的道場,門徒日進,為明末疏狂的禪風與瀰漫著縱欲多貪的社會,注入一股清新高潔的風氣,也為寶華山帶來崇高的榮譽與珍貴的社會形象。

比起稍早的古心律祖和三昧律師,見月所處的時代更是混亂。清室初興,當時反清復明的的義軍,正與清人作殊死鬥,清政府用盡各種慘酷暴戾的手段來壓制他們。諸山僧眾目睹義軍處境的困難,遭遇的可愍,相率以其慈悲救苦的本懷,不顧一己的安危,盡其可能地予以救護。而以清政府的角度來看,這無異是叛逆的行動,遂普遍地對僧眾橫施慘害,並在各地安置大量的密椿坐探,線民偵騎,但有可以示威警眾的機會,便以苛刑峻法來摧殘僧林。例如剩人可被流放,煦堂珙被斬首、靜觀禎被拘囚禁,愚者智行被捕自殺,本謐則刑斃公堂,弘儲被拘,痛受刑辱,釋函昰被驅出廬山,遞解返粵。其他名氣較低,人緣不廣的僧人,被慘害致死的,不死凡幾。順治3年(1646),山寇屢屢入寶華山擾亂,見月為寶華山上下之安危,計誘山寇巨魁十人入寺,設食供齋後,見月忽命寺中大眾將山寇團團圍住,並對山寇厲聲曉以利害,勉之以大義,眾賊自知討不到便宜,於是相顧欷歔離山而去。

然而,禍不單行,不久便有人密告於清軍統帥巴大將軍,說寶華山與賊寇相通,一時清軍騎兵上山圍寺,將寺中僧眾全部收押至巴大將軍等面前,當時劍戟如林,寒光逼人,眾僧皆惴惴不安,莫敢仰視,唯獨見月不失僧儀,具陳寶華山為江南孔道,無法禁止賊寇往來,前兩日邀賊入寺,乃為解散群賊,勿使繼續盤據寶華山擾亂寺僧。巴將軍三問三答,見月皆詞氣從容,面不改色,巴、厫二將軍與陳中丞因而對見月括目相看,暗為讚賞,遂解眾僧之繩縛。然而監院孫內監、房頭、克修等三人與賊寇密通,死罪不免。見月見狀,挺身上前懇求說:「罪在寺主,願代受罰,勿累他人。」見月直言的性格和勇於承擔的氣魄,讓巴、厫二將軍將軍益敬重之,於是看在見月的分上,釋而不殺,還其寺產田里,並特給官帖以護寺,免除了一場閤寺可能慘遭殺害的厄運。

在清初惡劣的環境中,見月更表現出修道人的節操,在艱苦中勇猛精進,他要求寶華山僧眾遠離世俗,嚴守毗尼,並與寺中大眾約定日念佛號萬聲,月拜淨土懺七晝夜, 每逢冬夏二季,內外大眾共聚一堂,七晝夜念佛不輟,在動盪不安的時代裡,不忘肩負起復興佛法的重責。

慈善行為本來就是佛教的基本德目之一,面對當時的人間苦難,見月並沒有忘記身為佛弟子弘法利生、普度眾生的職責。順治9年(1652),江南鬧蝗旱災,大地寸草無守,餓殍盈野,村中老少男婦在走投無路之下,紛紛湧向寺中求食。見月本著佛教慈悲、布施、報恩之思想,在徵得寺中大眾共體時艱的認同下,上下節約減食以救濟飢民,體現佛教入世關懷與社會參與之精神。當時獲救之村民達數萬之眾,村民在飽食之餘,無不感激涕零,連寺僧亦為之感動不已。這種教化救世的深切關懷,說明宗教的世俗化與神聖化是可以互相增上、互相增益的,更給時下叢林及社會作了絕佳的教育典範,成了叢林教化社會的另一正面形象。

比起古心和三昧,見月在律學上造詣,更為博大精深,對近代律學的重興,影響也更為深遠。在頻繁而忙碌的傳戒活動和百廢待興的寺務中,見月精益求精,把握有限的時間深入經藏探其奧旨,並抽空為寺眾講解毗尼,在教學相長中,將毗尼的義蘊及學思之心得,弘傳及記錄下來以俾學人修行之指導,致能留下宏富的著作,可見其學思之勤。

見月之著述,計有十六種:《毗尼止持會集》十六卷、《毗尼作持續釋》十五卷、《傳戒正範》四卷、《毗尼日用切要》一卷、《一夢漫言》二卷、《沙彌尼律儀要略》一卷、《沙彌律儀要略》、《薙度正範》、《僧行規則》、《三歸五戒八戒正範》、《黑白布薩》、《出幽冥戒》、《大乘玄義》、《藥師懺法》、《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比丘尼正範》等各一卷。其中,前三種著述,在清乾隆時,由寶華山第七代祖釋福聚奏請入藏,可見這三種著述是千華派的重要典據。

在見月多年的精心整頓之下,寶華山道場漸成了清初綱紀森嚴和山門鼎盛的叢林,全國各地名山大剎,乃至靜室庵堂,來求戒或參學之僧尼蜂擁而至,光是寺中戒徒就多達千四百餘人,每日堂食三萬指,法席之盛,為世所希有。千華純正的道風,並吸引了十方善信來瞻仰,使得寶華山一時門庭若市,寺中寮舍,頓時顯得擁擠不堪,因此擴大寺舍、重建殿堂,成了刻不容緩的工程。在這方面,見月以三十餘年的心力,重修寺宇,莊嚴道場,寶華山道場今日之寺宇殿堂規模,風範井然,巨麗甲於東南,可謂多半完成於見月手上,成了建置寶華山道場之最重要擘劃者。

順治10年(1653)8月上旬,見月憶及自己昔時在五台山參學時,曾蒙一位善知識開導般舟三昧念佛法門,得知修此禪定,不坐不臥,須經九旬,入定者可於現前看見諸佛。後隨三昧和尚來到寶華山,又閱讀到南山道宣律祖的行跡資料,知其生平恆修般舟三昧念佛之行,宣祖之後,就罕聞行者修持此法門。見月因而思量效法宣祖難行能行之精神,發願修般舟三昧以闡發心地戒光。於是擇定8月於方丈室裡,仿傚道宣律祖,謝事閉關,躬修般舟三昧,不坐不臥,亦不旁倚,晝夜剛猛精進,不置床凳,如此力行九十日。順治12年(1655)秋,見月再度躬修般舟三昧,常行無休息,步步聲聲唯在念佛,晝夜壁立者九旬,精進忘疲。經過一番精金萬煉、千折百拗的試煉之後,終於悟佛法身遍滿諸世間,出廣長舌,放大光明,並證心地戒光,見月才感到不負恩師三昧和尚對他的囑託,在戒法的弘傳上,走得更為篤定。

經過兩次般舟苦行,寺眾對於見月難行難忍之能耐,更是欽佩得五體投地。除了仿傚道宣行般舟三昧行,見月又於康熙2年(1663),效法宣祖建造石戒壇,石戒壇的設計,完全遵照律範之規定,加之見月本身即擅長繪畫藝術,經由他意匠經營,親手繪畫上石,花紋鏤刻,皆極其工麗,時人見者都讚不絕口,譽之為「天下律宗第一」。由於寶華山在軟體和硬體上都達到一定的水準,一時四方緇素,都稱他是古風再行於世,道宣律祖乘願再來。見月的同輩戒顯,曾作詩贊揚見月為中流砥柱,再樹律幢,其讚語可謂是見月一生改革叢林之縮影。詩云:

昔年律學久荒涼,波旬蕩檢稱法王。賴吾祖父整巨綱,金錫再振聲琅琅。

南山日月輝大唐,群生苦海獲浮囊。 泰山頹後痛滄桑,木叉搖搖孰主張?

吾師乘願振影堂,鐵鑄頭顱石作腸。千拗不折此脊樑,精金萬煉成金剛。

千華大席踞繩床,講磨五部澄冰霜。毗尼精持汰嘝糠,羯磨久廢重舉揚。

聲流薄海偏梯航,北動幽都南越裳。 繭足萬里趨門牆,磨濯身心稟戒香。

鎚金琢玉罏塎強,烹龍束象建高幢。屏除魔外勢攙搶,毒辣門風比桂薑。

年登六十面雖蒼,般舟苦行骨昂藏。佛法江河瀾正狂,得師砥柱正中央。

層樓複閣繞壇場,煌煌堂構響隆昌。 海涵地負冠遐荒,雞足鵝頭萬載光。

願師壽量同古皇,永為法海作堤防。

康熙17年(1678)除夕,見月微恙。康熙18年(1679)正月15日,見月自知塵緣已盡,便召集寺眾,誡弟子說:「生死無常,吾大事已畢,今將紫衣及《傳戒正範》傳予德基,令其嗣居法席,汝等遵守律制,精勤辦道。勿進湯藥,七日後當與大眾告別。」正月22日,見月於寺眾念佛聲中,瀟灑趺座而化,一代律宗巨匠,自此長臥貴人峰下,徒留後人無限之追思。世壽七十八。茶毗後,得五色晶瑩之舍利多達升餘,似乎向世人證明著大師住持正法之弘願,金剛不朽。

一夢漫言 http://book.bfnn.org/books/0339.htm

十宗綱要-律宗4: 慧雲馨公律師

慧雲如馨律師

律宗自宋元照律師以降,數代後又沒落,乃至明朝以幾乎不傳。後得文殊菩薩感應,一切律法印現於心,中國律宗始得延續不絕。自慧雲律師之後,連續數代高僧輩出,在這朝政混亂、社會不安的時代,艱辛的再建律宗大法幢。

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08/508_09.html

今日所有漢僧傳戒道場,祖堂中都要供奉「慧雲馨公律師」的牌位,戒子們都要禮祖叩拜。這位慧雲馨公緣何受到如此尊崇?如馨(1540-1615)字古心,萬曆皇帝賜號 「慧雲律師」。俗姓楊,南京溧水人,明嘉靖十九年(1540)六月初十生。二十歲棄俗出塵,赴攝山(南京棲霞山)棲霞寺,禮素庵貞節法師剃度,精研佛法。一天,閱《法華經.菩薩住處品》中「文殊菩薩常住清涼」句,發願步行朝禮五臺山。他「三歷寒暑」,到了五臺山,親睹文殊大士勝景,十分讚歎,即在妙德庵住下,日夕參究,過著嚴格的行止有儀的僧人生活。以至聲譽遠播,聞於朝庭,普奉詔在五臺山連續三次舉辦龍華大會。

通過對三藏的探究,古祖深感要振興佛教,必須從律學入手,「以戒為師」重興南山律宗。南山律宗,創始唐代道宣律師(596-667),自北宋元照律師(1048-1116)之後,法系失傳,當時民間私度泛濫,僧人大多數不學律不守戒,墮為世俗僧。而古祖研習律學,持戒謹嚴,立志中興南山律宗,時人譽為優婆離尊者應世。

萬曆十二年(1584),古祖回到南京住古林庵。其時,庵「屋僅二楹,園方百尺。」古祖卓錫後,四方求教僧俗絡繹不絕,庵也「煥然而起,百堵一新,遂成一大梵剎矣。」古祖依古制在古林庵築石戒壇,開壇授戒。據說「感壇殿放光,五色彩霞直沖霄漢,眾山群樓,三日不散,夜明如畫,莫不駭異讚歎。」古祖多次受請赴靈谷寺、棲霞寺、甘露寺、靈隱寺、天寧寺、海會寺等地開堂說法,設壇授戒,弘揚律學。經過古祖努力,律學得到僧俗大眾的重視,一時「庭臣野叟莫不知有戒也」。

萬曆四十一年(1613),皇帝頒詔,江南古林庵大沙門古心律師,賜紫伽黎衣,敕更寺額「振古香林寺」,亦稱古林寺。又賜「萬壽戒壇」匾,並缽盂、錫杖等物。萬曆四十二年(1614),皇帝延請古祖赴五臺山開建皇壇,傳授千僧大戒,得到皇帝嘉獎,並賜號「慧雲律師」。此時,古祖上表辭謝「敦留」,堅請「歸林」。欽賜《龍藏》等。

不久,古祖奉旨還山,回到南京古林寺。乃以皇帝所賜法衣,建塔山陽,以志盛跡。此時,古祖自知化緣將盡,以其所創述的傳戒正範、儀規等著作,授予十二位法嗣,依次為:一、蓮宗性相律師,命住塔院天隆寺;二、大會永海律師,命住北京湣忠寺,今法源寺;三、中堂(寂)正律師,命住南京吉祥寺;四、漢月法藏律師,命住常熟三峰寺、鄧尉山聖恩寺、鍾山靈谷寺、武林靈隱寺、寧波天童寺;五、三昧寂光律師,命住廬山東林寺、揚州石塔寺、寶華山隆昌寺。六、澄芳性清律師,命住鼓山湧泉寺;七、茂林性祇律師、命住蘇州報國寺,後住西園戒幢律寺開山,今塔存;八、金剛性福律寺,命住廣陵福田院;九、蘊空罄律師,命住三義寺;十、大圓曇律師,命住雲鳳山香水寺;十一、隱微性理律師,命受古林寺;十二、印含性璞律師,遜受古林寺。接席分燈,相繼弘揚律學,遍行漢地,皆古林之一脈。

  萬曆四十三年(1615)十一月十四日午時,古祖在南京古林寺圓寂。萬曆皇帝詔湣忠寺大會永海律師繪古祖遺像,請於大內供奉,御筆題贊:「瞻其貌,知其人,入三昧,絕六塵,昔波離,今古心。」全身入塔於南京聚實門(今中華門)外天隆寺後玉環山。他被專為南山正宗十三世、中興律祖。

十宗綱要-律宗3: 元照律師

元照律師-簡介

律宗自南山道宣律師大興律學,之後遭到唐武宗毀佛的大肆破壞,到了北宋時已是不復往昔。元照律師在宋朝振興律宗,讓學佛再度重視戒律,並注釋南山三大部。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元照律師,字湛然,俗姓唐,浙江餘杭人,是北宋時期弘傳律宗和淨土教的一位高僧。他幼時依錢塘祥符寺慧鑒律師為童行(沙彌候補者),治平二年(一○六五年)遇度僧考試,因通誦「妙法蓮華經」得度,時年十八。熙寧元年(一○六八年)和同學擇瑛從神悟處謙(一○一一∼一○七五年)習天台教觀,同時博究諸宗,而以戒律為主。後覽天台「淨土十疑論」,始歸心淨土法門。並依善導之說一意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發願領衆同修念佛,更編成「淨業禮懺儀」(今佚),以自修持。又因神悟勸令「闡明『法華』宗旨,以弘四分戒律」,於是歷游溫、台二州,從事參學。元豐元年(一○七八年),他從廣慈慧才受菩薩戒於西湖雷峰。此後,博究南山一宗律學,搜集道宣著作,撰「南山律師撰集錄」。常布衣持缽,乞食於市。後住靈芝宗福寺從事著述。

元照律師-詳細介紹

元豐八年(一○八五年)十二月,高麗僧統義天(?∼一一○一年)率弟子衆來求法,主客(接待外賓官名)學士楊傑陪伴到杭州,曾至西湖靈芝寺謁請元照開示律儀,時元照正講「四分律刪補羯磨疏」,即為演說律宗綱要並授菩薩戒,義天並請得元照所著書攜歸高麗雕板流通。

  其後,元照鑒於當時禪僧輕視戒律和念佛,乃於紹聖三年(一○九六年)翻刻唐「慈愍三藏文集」(即慧日著「往生淨土集」),倡導依經律修持,因此引起僧衆的攻擊,並被控僞造「慈愍文集」。元照乃上書敘明顛末,並檢討古本為証,其事始寢。

  紹聖五年(一○九八年)二月,元照於明州(今浙江寧波)開元寺,建築戒壇依律傳戒。政和六年(一一一六年)九月一日圓寂,年六十九,葬於靈芝寺西北隅。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年), 號大智律師,一般稱為靈芝律師。

  元照的思想,主張戒律和淨土並重。他常對門徒說︰「生弘律範,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此法門。」又說︰「化當世無如講說,垂將來莫若著書。」因此他出家後數十年間,以奉持戒律,專修淨土自行﹔以聚徒講學,弘法著書,並詳究律宗傳承,楷定南山九祖,後世稱為律宗中興的大師。

  元照力說比丘受持淨戒的必要。他說︰「出家之人,若禪若教,以至房居,所習雖殊,未有不登壇受戒者。世多偏學,見學律者薄為小乘,見持戒者斥為執相﹔而不觀己身削發染衣,復不思自心登壇納具。且受不持,雖受何益?」元照認為入道歸心,須有始有終。有始即須受戒,專志奉持,一切時中,不可暫忘。有終謂歸心淨土,決誓往生。他的往生觀,又屬於他力本願的範疇。他說末法之時,自無道力,唯淨土法門是修行經路。因此門全假他力,即彌陀世尊本誓願力,光明攝取之力,但具信願行三法,即得往生。

  元照以二種教觀,判別釋迦一代佛教,以求在娑婆世界入聖得果的教法,為娑婆入道教觀﹔以修行往生淨土的教法,為淨土往生教觀。此土入聖的教觀,有大小偏圓之殊﹔淨土往生的教觀,則是圓頓純一大乘。元照的弟子戒度評價這二教觀說︰「約娑婆、淨土二土,分別教觀之純雜,為前古所未聞。」(「觀無量壽經義疏正觀記」)元照以為娑婆入道,以觀心為主﹔淨土往生,以觀佛為要。他在「觀經義疏」,盛倡觀佛之法﹔後來在「阿彌陀經義疏」,一轉而高揚執持名號的功德。他勸不能觀佛者,可依稱名之法而往生。元照又因得襄陽龍興寺石刻「阿彌陀經」括本,有「專持名號即是多善根」之語,逐依之以稱名為首要,布施、造寺等一切福業次之。由於稱名善根故,即能滅罪往生(戒度「阿彌陀經疏聞持記」)。

  元照又唱律、禪、教三學一源之說。他說︰「律,佛所制也﹔教,佛所說也﹔禪,佛所示也。」這是遠承慈愍慧日的思想而來的。他又說︰律非學無以自明,教非學無以自辨,禪非學無以自悟。故律、教、禪,同出而異名,即同出於一心,主張無分別地加以修學。顯見他對律教禪三學的調和主張。

  元照倡導律、淨二學相結合,並著書、造像、講學、傳戒,從事於多方面的弘法活動,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望。蘇東坡即受其影響為母和妻的冥福而畫彌陀佛像供養於佛寺中。元照在傳戒方面,撰有「受戒方便」、「授大乘菩薩戒儀」、「剃發式儀」等文(俱見「芝苑遺編」卷中),是今日研究北宋時代傳戒儀式的重要史科。他說︰三藏三學,以戒律為首,但受戒的人心有明昧,對於初受戒時未發大心的人,佛開重增(一作重受或增受)一法,是名增戒。他的弟子中如宗利和思敏,就是依律增受戒法的,其一生為人增受戒法達六十餘會。但有些同道以他為矯異駭衆,故尋短失,以致斗訟,幾欲置之於獄。因而他在推行增戒中也受到不少挫折。

  律宗傳至宋代,以南山道宣一系為盛。但南山律宗祖承,歷代取捨不一,元照乃作「南山律宗祖承圖錄」,楷定南山九祖。他認為南山道宣傳承出於智首,智首以上,為法聰、道復、慧光、道雲、道洪相承。法聰初傳四分,其本則承受於曇摩迦羅(法時),而宗於曇無德(法正)部。故元照以四分開宗為始,斷自曇無德,而下至於南山(道宜),躡跡傳通共九人。宋志磬「佛祖統紀」卷二十九依之,作為南山律宗傳承,後附允堪和元照二人略傳。清初福聚著「南山宗統」,即依元照所立九祖次第,於道宣下續文綱、滿意、大亮、量一、辯一、道澄、澄楚、允堪至靈芝元照,定為中國律宗十六祖。

  元照的著述,在律學方面有解釋南山三大部的「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四十二卷、「四分律羯磨疏濟緣記」二十二卷、「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二十一卷。淨土方面有「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對天台、善導等所著「觀經疏」舊疏,稱為新疏)三卷、「阿彌陀經義疏」一卷。雜著「芝園集」二卷、「補續芝園集」一卷、「芝苑遺編」三卷。他又撰「法住記」(釋「遺教經論」)、「報恩記」(釋「盂蘭盆經疏」)、「應法記」(釋道宣「釋門章服儀」)、「佛制比丘六物圖」、「道具賦」(三衣、缽、坐具、漉水囊)等各一卷,並刪定「比丘尼戒本」,共計著書百餘卷。道宣所著「行事鈔」,自唐至宋,解者六十餘家,而以允堪的「會正記」和元照的「資持記」二書最負盛名。允堪於慶歷間(一○四一∼一○四八年)主錢塘西湖菩提寺(即後之昭慶寺),撰「會正記」,以釋南山的「行事鈔」。後來元照律師出,因爭論繞佛左右、衣制短長等,逐別撰「資持記」。於是「會正」、「資持」逐分二家(「佛祖統紀」卷二十九)。當時律宗學者稱之為會正派和資持派﹔但後代學者專弘「資持記」,推為南山律宗正統,允堪「會正記」逐不流傳。

  元照的及門弟子見於史傳的有用欽、戒度、行詵、慧亨、道言、宗利、思敏等,而傳持他的律宗法脈的為智交。

  用欽,從元照學律,並專修淨業。著有「白蓮記」四卷釋元照「觀經疏」,「超玄記」一卷釋「阿彌陀經疏」。

  戒度,號拙庵,居四明龍山。學「四分律」,晚年專修淨業,撰「正觀記」三卷釋元照「觀經疏」,「無量壽佛贊注」一卷釋「無量壽佛贊」等。當時山家學匠草庵道因,見元照的「觀經疏」中有排斥知禮的「約心觀佛之說」,作「輔正解」一卷破之。戒度因撰「觀經扶新論」一卷反破,大張元照之說。淳熙四年(一一七七年)又作「和陶淵明歸去來辭」一篇,以見歸心淨土之志。

  行詵、慧亨、道言、宗利、思敏也都修習念佛法門。

  智交的事跡不祥。他的門下出惟一,惟一門下出法政,法政門下出如庵了宏和石鼓法久,了宏門下山鐵翁守一,法久門下出上翁妙蓮。這些人到南宋時還傳持著元照的律系。鐵翁守一著有「律宗會元」、「終南家業」﹔上翁妙蓮著有「蓬折直辨」和「蓬折箴」各二卷,都是有關律學的著作。

  南宋慶五年(一一九九),日僧俊(廿+仍)(一一六六∼一二二七年)入宋,於四明景福寺,師事了宏三年,專修律學,於大小部文,悉皆通達。不久,淨業(一一八七∼一二五九年)繼之,於嘉定七年(一二一四年)、紹定六年(一二三三年)兩度入宋,從守一增受戒法,並究律藏,守一為撰「重受戒文」示之(「終南家業」卷中)。後來,真照又入宋,於開慶元年(一二五九)從妙蓮和其門人行居傳受戒法。俊(廿+仍)回國時,請回許多律宗典籍和南山、靈芝真影各一幅,於日本京都大弘律法,成為日本律宗泉涌寺派的開祖。淨業等亦於京都戒光寺、西林寺、東林寺等廣說戒法,盛傳元照一系的律學(望月信亨「支那淨土教理史」第二十九章)。

十宗綱要-律宗2: 南山宗開山祖師-道宣律師

南山道宣律師

http://www.lingguangsi.com/show.aspx?id=1748&cid=14

“外博九流,內精三學,戒香芬潔,定水澄漪,存護法城,著述無輟,尤工律藏……凡所修撰,並行於代”

農歷十月初三日恭逢唐代終南山道宣律師紀念日。道宣律師精研《四分律》,為一代義學大德,著書立說,教導徒眾,後人因他長時期居終南山,並在山樹立了他的律學範疇,即稱他所傳弘的《四分律》學為南山宗,並稱他為南山律師。道宣律師所著以成立南山宗義的五大部疏鈔為代表,他所留給後人的其它著作也有數十種之多如《廣弘明集》、《續高僧傳》、《大唐內典錄》、《釋迦方志》等等。根據歷史記載,道宣律師於唐干封二年(667)十月三日示寂,年七十二,僧臘五十二。

生平

道宣是中國佛教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的創立者。

道宣律師(596—667),俗姓錢,字法遍。浙江吳興縣人(一說潤州丹徒縣人)。 母姚氏懷孕時,夜夢白月,又夢梵僧對她說:“汝所懷者,是梁代高僧僧佑,適宜出家,弘揚釋教。”十二歲入長安日嚴寺,十五歲入日嚴寺慧頵法師門下,十六歲出家,二十歲隨大禪定寺智首律師稟受具戒,二十六歲聞智首律師講律,初聽一遍即能通達,前後共聽律二十遍。30歲之前主要從學於慧顴和智首,以繼承智首的律學思想為主。曾為長安西明寺上座,參加玄奘譯場,參與譯經,負責潤文,時人稱為「綴文九大德」。唐朝智升律師稱他:“外博九流,內精三學﹔戒香芬潔,定水澄漪﹔存護法城,著述無輟。”但他也注意游學各地遍訪名師,自稱“居無常師,追千里如咫尺﹔唯法是務,跨關河如一葦”(《關中創立戒壇圖經序》),曾聽講《四分律》四十餘遍。

自武德七年(624)長住終南山,與孫思邈結林下之交。唐高宗干封二年(公元六六七年)十月,道宣律師示寂,世壽七十二,法臘五十二。高宗謚其號“澄照律師”,令天下寺院繪像供奉,南山宗風行布更廣,迄今出家僧眾莫不以《四分律》為修持圭臬。道宣門下的受法弟子數百累千,特出者有:大慈、文綱、名恪、秀(周)、靈崿、融濟及新羅的智仁。

大師的著作涵蓋有:贊、集、觀、儀、傳、錄、疏、鈔八大類。

即:《住法圖贊》等二部贊﹔《廣弘明集》等三種集﹔《淨心誡觀》之觀﹔《輕重儀》、《章服儀》、《教誡儀》等五部儀﹔

《感通傳》、《續高僧傳》等三部傳﹔《大唐內典錄》、《三寶感通錄》二部錄﹔《羯磨疏》、《戒本疏》等疏﹔《四分律行事鈔》、《拾毘尼義鈔》等鈔,著作共五十七種,二百六十七卷。

道宣律師隱居於終南山仿掌谷,精研諸律,著有《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十二卷、《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六卷、《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三卷、《四分律比丘尼鈔》六卷、《四分律拾毘尼義鈔》六卷。後來學者稱前三部為“三大部”,合後二部共稱“南山五大部”。另有教誡律儀等。其中《行事鈔》更成為一千多年來律學行事指南,計有一百餘家為之注釋作疏。因其精博宏富,使律宗獨盛於當代。

師長年駐居終南山,所以這一系稱為“南山宗”,道宣律師為此宗開祖。“南山宗”也因此成為中國佛教律學的主流。


十宗綱要-律宗1

我們已上完了十宗綱要之中「律宗」的介紹。

這裏是一些律宗祖師相關的資料:

中國律學大師資料 -- 僧佑、道宣、元照、慧雲馨、見月

僧佑律師

http://www.fjzd.org/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33

僧佑(445-518),俗姓俞,祖籍彭城下邳(江蘇徐州邳縣),其父時才遷居 建業(南京)。師在幼年隨父母去拜佛,結果一至寺裡,就歡欣跳躍,甚至不肯回家。父母乃成全他的意願,允許他留在寺裡,依止僧範和尚為師。

十四歲時,父母悄悄為他籌辦婚事,他得知後,為避婚事,投奔到南京定林寺,從法達法師受學。法達法師戒行莊嚴,乃當時沙門之典範。僧佑竭誠奉師學習、非常精進,二十歲受了具足戒。之後,又從「精研律部、博涉經論」的法穎律師受學,研習當時流傳最廣的十誦律。師學律法十分用功,「竭思鑽求,無懈昏曉」,歷經二十餘年的不懈努力,終於精通律部,甚至超過前賢先哲,成為當時的律學大師,在往後的數十年中,師主要的事業,略述如下:

1、弘揚律學,傳授戒法。師晚年自述謂:「少受律學,刻意毘尼,旦夕諷持四十餘載,春秋講說七十餘遍。」(《出三藏記集》卷十二)可知師持戒弘律之宏願。由於師對戒律的深入研習與持守,因而深得齊梁兩朝帝王的護持和僧俗的崇敬。齊竟陵王蕭子良乃虔誠佛弟子,多次請師開講律學,聽眾常達七、八百人。梁武帝對師更是深相禮遇,凡難以斷決的重大僧事,皆令師審決,而師晚年患有腳疾,梁武帝特許師「乘輿入內殿,為六宮受戒。」

2、勤奮著述,編撰《法集》。師在弘揚律學、傳授戒法之餘,又努力於校閱經卷、整理經藏,廣泛搜集佛教文論,編撰成《法集》。師在《法集》總目錄序中說:「竊有堅誓,志是大乘,頂受方等,游心四含。加以山房寂遠,泉清鬆密,以講席間時,僧事餘日,廣訊眾典,披覽為業,對專日遺餐,或通夜繼燭,短力共尺波爭馳,淺識與寸陰竟晷,....仰稟群經,傍採記傳,事以類合,義以例分,...總其所集,凡有八部。」這八部著述,現只存《出三藏記集》、《釋迦譜》、《弘明集》三部,其它五部均佚失,但其序言和目錄保存在《出三藏記集》裡,從中可大致了解編撰的內容。

3、監造佛像,莊嚴精美。在《法苑集》一書中,師搜集了許多關於佛教音樂、歌唄、梵舞、造像等方面的記載和文獻,表現出師對佛教藝術的深厚興趣和修養。特別是在造像藝術方面,師表現出卓越的才能。《高僧傳》記載:「佑為性巧思,能自准心計,及匠人依標,尺寸無爽。故光宅、攝山大像及剡縣石佛等。並請佑經始,准畫儀則。」

由於師戒德莊嚴,博學多才,在齊梁兩代,備受朝野崇敬,門庭極盛,有僧俗弟子一萬多人。寶唱(撰《比丘尼傳》)投師出家,咨稟經律,謂:「律師釋僧佑,道心貞固,高行超邈,著述集記,振發宏要,寶唱不敏,預班二落,禮誦餘日,捃拾遺漏。」又傑出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也依師居處積十餘年,遂博通經論,區別部類,廣制文記,於定林寺,撰制經証。梁天監十七年(518),師卒於建初寺,享年七十四,葬於鐘山定林寺舊墓,弟子正度立碑頌德,劉勰撰文。師所著之《出三藏記集》十五卷,記錄編集了佛教三藏在印度的緣起,以及東土傳譯的三藏名錄、三藏前序後記,和譯傳三藏的高僧傳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師以前的各種經錄在隋唐時均已「未見其本」,因而《出三藏記集》就成為現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經錄了,因此凡研究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學術者,無不以此為第一手資料。換言之,這本書對於研究漢至梁佛教學術乃至研究整個中國佛教學術者,是不可或缺的。現前的大部頭中國佛教史,沒有那一部不是大量引述《出三藏記集》中的內容資料的。又由於此書集錄三藏緣起、名錄、序文、列傳於一書,因而保存了十分豐富的史料,具有多種利用價值,對後世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例如:

1、「名錄」部份對漢至梁譯撰的一切經論(由於當時南北阻隔,北朝譯經收錄不全)進行分類,甄別其同異和真偽,判明譯撰人名和時代地點,讓人藉此而了解漢至梁的佛教經藉狀況。「名錄」的分類方法,直接影響到隋唐時代的佛教經錄家。

2、「經序」部份是了解漢至梁時代經論譯傳的背景、經過、時間、地點、譯傳者的重要依據,也是了解經論思想內容的重要文獻。可以說,每篇經序實際上就是一篇內容提要,是一篇精辟的佛學論文,反映了古代學者們對佛經的理解,也使現今的學者們領會佛教經典的重要參考資料。「經序」是《出三藏記集》中最具思想特色的部份,其珍貴價值已為近世學者所稱道。

3、「列傳」部份是現存最早的僧傳,它繼承中國史書「列傳」的傳統,在佛教《經錄》中首開「列傳」,其史料多被寶唱的《名僧傳》、慧皎的《高僧傳》所採納。

總之,師所著《出三藏記集》之文體與《漢書.藝文志》相似,屬於佛教經錄類﹔它提供了考証佛教譯傳源流之依據,也為後來佛教大藏經之編修有了軌跡可尋。本書在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上貢獻至鉅,無論在中國佛教學術史、目錄文獻學、思想文化史等多方面來說,佔有特殊的地位與價值。

Thursday, May 28, 2009

Sugar in soft drinks

This is a really cool idea: let us visualize the amount of sugar in the soft drinks, compared with everything we eat.

Here is the website.




Saturday, May 23, 2009

中國評論新聞報導惟覺老和尚

中國評論新聞」社高層專訪中台禪寺,老和尚親自陪同介紹。

五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連續二天 老和尚登上「中國評論新聞」首頁:

惟覺大和尚:兩岸是兄弟 勿結冤仇



惟覺大和尚:我要送溫總理一件寶物



China Review News did an in-depth interview on Chung Tai, making it the headline news for two days in a row, introducing Chung Tai Chan Monastery to the greater general Chinese population.

Monday, May 18, 2009

Monday, May 11, 2009

鳳凰衛視 惟覺老和尚及中台禪寺專訪

鳳凰衛視北京製作的「智慧東方」節目介紹 導師惟覺老和尚及中台禪寺:

(This is the first of a two-part special on Chung Tai Chan Monastery and the Grand Master Wei Chueh, made by Phoenix Chinese TV for broadcast in China)







Friday, May 8, 2009

Buddha Birthday coming up!


Don't forget the Buddha Birthday Ceremony this Sunday!

Chinese service starts at 9am
Bilingual service starts at 11am

We'll have a special performance of Indian Dance that tells the story of "Diamond Chou" and his encounter with Master Dragon Lake, a classic Zen koan. Don't miss this one of a kind dance!

別忘了周日是今年度的佛誕浴佛大法會。我們將會有一個特別的印度舞蹈,講述「周金剛」遇到龍潭禪師而開悟的故事,不可錯過!


Saturday, May 2, 2009

Rocky Mountains, Colorado

Jianhu Shifu got to spend a few days in the Rocky Mountains in solitude. A wonderful experience.

萬物靜觀皆自得,大塊假我以文章

Calmly observe
And the myriad phenomena become self-evident.
Nature narrates itself
Perfectly.


山中無甲子,人間幾千年

Living in the mountains
there is no sense of time
meanwhile, in the mundane world
a thousand years have passed.










You can view a gallery of these pictures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