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種華嚴經: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內容為何?一樣嗎?各有何特色?
- 自最初六十華嚴在 418 C.E. 譯出,華嚴宗的發展史上有何重要的事件?試製一表格列出年代及事項。(如:418 年,六十華嚴初譯出。643-712,華嚴三祖法藏法師。若年代不明,也試隨其歷史先後順序列出。)
- 摘錄華嚴經的佳句。如:每人可閱讀十卷。
Monday, January 18, 2010
十宗綱要-華嚴宗 1 & 2
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09
十宗綱要:唯識宗3: 賴耶緣起、心法四相
唯識宗第三堂:
- 阿賴耶緣起之意義
- 心法四相: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 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之見分、相分各為何?
- 「我執」有粗的(第六意識)及細的(第七意識)。這是執著何者之見分或相分而形成的?
- 相分是外在存在之相嗎?若不是,它由何而來?
- 自證分與證自證分有何差別?為何沒有「自證自證分」?
- 根據賴耶緣起,這個世界與人類是阿賴耶識所創造的嗎?
Monday, September 14, 2009
十宗綱要:唯識宗1: 歷史源流; 2: 賴耶種子
20090915~16 十宗綱要:唯識宗2: 賴耶種子
第一堂課,介紹法相/唯識宗的祖師、歷史脈絡。
第二堂課,開始介紹唯識的重要理論。這堂主講了阿賴耶識,其「能藏」「所藏」「執藏」的特點,以及「業力種子」「異熟」的觀念。
請查閱並整理以下的資料:
那爛陀寺
長安慈恩寺
真締三藏
玄奘大師
窺基大師
(二位大師對佛教的貢獻)
會昌法難以及其對後代佛教的影響
問題:
1、為何此宗稱為「法相」宗?
2、為何此宗又稱為「唯識」宗?
3、稱此宗為「佛教的心理學」可以嗎?
4、第八識怎可能又是「能藏」又是「所藏」?世間事物有同樣的例子嗎?
5、業力為何又稱為「種子」?種子何時成為果報?如何影響它?
Wednesday, August 5, 2009
十宗綱要-三論宗3-6
課文第三章、三論要義第一、二節:破邪顯正、八不中道完。
中論第一品,八不中道總論介紹完畢。
2009-07-21 & 22 No.4
課文:真俗二諦。中論第一品:四門無生(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非無因而生)。Ex: 福報從俗諦、真諦來看。
2009-07-28 & 29 No.5
三論宗課文完。十二門論第十品,「觀作者門」(自在天造萬物)論辯選錄(檔案在此)。由此可看出佛法思辯之清晰合理。
三論宗是十宗裏相當艱深的學問,中論、十二門論等也是古人智慧最高的表現,可惜目前甚少有人深入探索。見護目前找到一本百論的英譯,應是唯一的一本英譯,還是1929年一位意大利學者翻的。
2009-08-04 & 05 No.6
三論宗介紹到此為止。百論摘錄,我們研讀了第一品「捨罪福品」,但沒有時間討論選錄的最後一品「破空品」。
Friday, July 10, 2009
十宗綱要-三論宗2
三論宗第二講:
- 三論宗所依經論(課文第二節)
- 中論第一品:「不生亦不滅」之「不生」義,以穀之不生為例。今穀由上一代穀組成,上一代穀亦含上二代穀,故今穀實包含了過去無數代穀,綿延不斷,無有「生」期。不生亦不滅,前穀亦無有滅期。
學員應看完「三論宗」的課文,並試著理解中論第一品中「八不中道」的說明。
另外,這是學員收集的「三論宗」資料:
Wednesday, July 1, 2009
十宗綱要-三論宗1
今天開始三論宗,中國佛教特有的宗派,建立在印度佛教般若及中觀的研究。
本課介紹了課本內三論宗的歷史源流,並開始看了一段中論第一品,「八不中道」。
「中論」第一品 pdf
請大家有興趣者可查查以下資料:
- 龍樹傳
- 提婆傳
- 僧肇傳
- 吉藏傳
- 中論全文
- 中觀頌全文
- 百論全文
- 十二門論全文
Sunday, May 31, 2009
十宗綱要-淨土宗1
淨土宗第一講:
- 何謂淨土
- 觀無量壽經故事(韋提悉夫人)
廬山慧遠大師故事
- 頻婆娑羅王敬奉佛陀,為何會有阿闍世這樣的逆子?
- 淨土祖師:曇鸞、善導、永明延壽、省常、蓮池、蕅益、省庵大師的生平要略。
Saturday, May 30, 2009
十宗綱要-律宗5: 見月讀體律師
見月律師
慧雲律師之後由寂光三昧律師繼承衣缽,而寂光是見月律師之師。寂光、見月二位開創了寶華山的律宗祖庭,延續數百年一直到今日。見月律師天縱英才,但一生坎坷,在他自述的「一夢漫言」可見到一代祖師求法、弘法、護法的艱辛歷程。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2/bj104419.htm
見月是繼明末三昧律師之後,住持寶華山,大弘千華律的一代宗匠,
讀體字見月,姓許氏,雲南楚雄(縣)人。舊籍江南句容(
由於父母早逝,伯父又無子,很欣賞見月之聰慧秀朗,
出家後的見月,頗受亮如法師倚重。然見月為求受大戒,
從三昧律師受戒後,見月鑑於天下戒法淪喪,綱紀蕩然,
距金陵七十里外的寶華山隆昌寺,為梁朝寶誌和尚的道場,
弘光元年(1645),三昧和尚自知時至,傳衣缽給見月,
像寶華山這種以弘戒為主的律宗叢林,在〈十約〉
比起稍早的古心律祖和三昧律師,見月所處的時代更是混亂。
然而,禍不單行,不久便有人密告於清軍統帥巴大將軍,
在清初惡劣的環境中,見月更表現出修道人的節操,
慈善行為本來就是佛教的基本德目之一,面對當時的人間苦難,
比起古心和三昧,見月在律學上造詣,更為博大精深,
見月之著述,計有十六種:《毗尼止持會集》十六卷、《
在見月多年的精心整頓之下,
順治10年(1653)8月上旬,
經過兩次般舟苦行,寺眾對於見月難行難忍之能耐,
昔年律學久荒涼,波旬蕩檢稱法王。賴吾祖父整巨綱,金錫再振聲琅琅。
南山日月輝大唐,群生苦海獲浮囊。 泰山頹後痛滄桑,木叉搖搖孰主張?
吾師乘願振影堂,鐵鑄頭顱石作腸。千拗不折此脊樑,精金萬煉成金剛。
千華大席踞繩床,講磨五部澄冰霜。毗尼精持汰嘝糠,羯磨久廢重舉揚。
聲流薄海偏梯航,北動幽都南越裳。 繭足萬里趨門牆,磨濯身心稟戒香。
鎚金琢玉罏塎強,烹龍束象建高幢。屏除魔外勢攙搶,毒辣門風比桂薑。
年登六十面雖蒼,般舟苦行骨昂藏。佛法江河瀾正狂,得師砥柱正中央。
層樓複閣繞壇場,煌煌堂構響隆昌。 海涵地負冠遐荒,雞足鵝頭萬載光。
願師壽量同古皇,永為法海作堤防。
康熙17年(1678)除夕,見月微恙。康熙18年(1679)
十宗綱要-律宗4: 慧雲馨公律師
慧雲如馨律師
律宗自宋元照律師以降,數代後又沒落,乃至明朝以幾乎不傳。後得文殊菩薩感應,一切律法印現於心,中國律宗始得延續不絕。自慧雲律師之後,連續數代高僧輩出,在這朝政混亂、社會不安的時代,艱辛的再建律宗大法幢。
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08/508_09.html
今日所有漢僧傳戒道場,祖堂中都要供奉「慧雲馨公律師」的牌位,
通過對三藏的探究,古祖深感要振興佛教,必須從律學入手,「
萬曆十二年(1584),古祖回到南京住古林庵。其時,庵「
萬曆四十一年(1613),皇帝頒詔,
不久,古祖奉旨還山,回到南京古林寺。乃以皇帝所賜法衣,
十宗綱要-律宗3: 元照律師
元照律師-簡介
律宗自南山道宣律師大興律學,之後遭到唐武宗毀佛的大肆破壞,到了北宋時已是不復往昔。元照律師在宋朝振興律宗,讓學佛再度重視戒律,並注釋南山三大部。
元照律師,字湛然,俗姓唐,浙江餘杭人,
元照律師-詳細介紹
元豐八年(一○八五年)十二月,高麗僧統義天(?∼一一○一年)
其後,元照鑒於當時禪僧輕視戒律和念佛,乃於紹聖三年(一○
紹聖五年(一○九八年)二月,元照於明州(今浙江寧波)開元寺,
元照的思想,主張戒律和淨土並重。他常對門徒說︰「生弘律範,
元照力說比丘受持淨戒的必要。他說︰「出家之人,若禪若教,
元照以二種教觀,判別釋迦一代佛教,
元照又唱律、禪、教三學一源之說。他說︰「律,佛所制也﹔教,
元照倡導律、淨二學相結合,並著書、造像、講學、傳戒,
律宗傳至宋代,以南山道宣一系為盛。但南山律宗祖承,
元照的著述,在律學方面有解釋南山三大部的「
元照的及門弟子見於史傳的有用欽、戒度、行詵、慧亨、道言、
用欽,從元照學律,並專修淨業。著有「白蓮記」四卷釋元照「
戒度,號拙庵,居四明龍山。學「四分律」,晚年專修淨業,撰「
行詵、慧亨、道言、宗利、思敏也都修習念佛法門。
智交的事跡不祥。他的門下出惟一,惟一門下出法政,
十宗綱要-律宗2: 南山宗開山祖師-道宣律師
南山道宣律師
http://www.lingguangsi.com/show.aspx?id=1748&cid=14
“外博九流,內精三學,戒香芬潔,定水澄漪,存護法城,
農歷十月初三日恭逢唐代終南山道宣律師紀念日。道宣律師精研《
生平
道宣是中國佛教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的創立者。
道宣律師(596—667),俗姓錢,字法遍。浙江吳興縣人(
自武德七年(624)長住終南山,與孫思邈結林下之交。
大師的著作涵蓋有:贊、集、觀、儀、傳、錄、疏、鈔八大類。
即:《住法圖贊》等二部贊﹔《廣弘明集》等三種集﹔《淨心誡觀》
《感通傳》、《續高僧傳》等三部傳﹔《大唐內典錄》、《
道宣律師隱居於終南山仿掌谷,精研諸律,著有《
十宗綱要-律宗1
這裏是一些律宗祖師相關的資料:
中國律學大師資料 -- 僧佑、道宣、元照、慧雲馨、見月
僧佑律師
http://www.fjzd.org/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33
僧佑(445-518),俗姓俞,祖籍彭城下邳(江蘇徐州邳縣)
十四歲時,父母悄悄為他籌辦婚事,他得知後,為避婚事,
1、弘揚律學,傳授戒法。師晚年自述謂:「少受律學,刻意毘尼,
2、勤奮著述,編撰《法集》。師在弘揚律學、傳授戒法之餘,
3、監造佛像,莊嚴精美。在《法苑集》一書中,
由於師戒德莊嚴,博學多才,在齊梁兩代,備受朝野崇敬,
1、「名錄」部份對漢至梁譯撰的一切經論(由於當時南北阻隔,
2、「經序」部份是了解漢至梁時代經論譯傳的背景、經過、時間、
3、「列傳」部份是現存最早的僧傳,它繼承中國史書「列傳」
Tuesday, April 7, 2009
十宗綱要-成實宗02: 介紹及十號品
這堂課我們講成實要義,課文的內容:二諦、二空、三心,將會由在此摘錄的《成實論--滅三心品》文中解釋。
這次講到前三段,從「論者:滅三種心名為滅諦」至「以世諦故愚者不諍」。
這二諦:真諦(第一義諦)、世諦(俗諦)並存,皆為宇宙人生之真理,是很重要的觀念,希望大家認想一想。了達這二諦,世間所有的爭論就不必要了。
下次我們會繼續研討講義。
Wednesday, March 25, 2009
十宗綱要-成實宗01: 介紹及十號品
本週開始成實宗。在「高級禪修教本」第四課中第55頁講到第59頁。
補充資料:
成實論全文電子檔 (pdf)
成實論全文文字檔 (txt)
以下資料必讀:
cb01 成實論十號品(pdf)
以下資料非必讀,有興趣者可參考此一更深入的大綱:
cb02 成實論大意-太虛大師造(pdf)
作業:
請大家分成五組,每一組選擇成實論中五聚之一聚,每一位學員選擇這一聚中之幾品閱讀,並選出其中之佳句、好的章節,以 comment 回覆的方式上傳至本 blog。若不會中文打字的請各班的TA協助。請標示章句出處。
Wednesday, March 18, 2009
十宗綱要-俱舍宗: 俱舍論之英譯
俱舍論之英譯,先是有 Stcherbatsky 所意譯的 "The Soul Theory of the Buddhists", 之後有 Louis de La Vallee 的法文譯本(根據唯一的梵文註釋 by Yasomitra,及玄奘譯本及三本中文註釋),之後由 Leo Pruden 將此法文譯本翻成英文,即是 Abhidharmakosa 三大本,在太谷的圖書館有。但是,根據師父的經驗,這本譯錯的地方可能不少。
另外,1936年在西藏發現俱舍論的梵文本,但直到1967、1975 年才出版校正過的梵文本。根據梵文本,James Duerlinger 重譯了第九品,破執我品,即是 "Indian Buddhist Theories of Persons--Vasubandhu's 'Refutation of the Theory of Self'",於 2003 年出版。
Wednesday, March 4, 2009
十宗綱要‧俱舍宗: 俱舍論選讀
這堂課我們選讀了《俱舍論,界品第一》中論主世親解題、緣起、及俱舍論之組織綱要之部分。
作業:
- 解釋「二十五有」,以及其與三界、四生九有之關係。
- 什麼是「十六行觀」?
- 什麼是「勝義阿毘達磨」及「世俗阿毘達磨」?
- 無漏五蘊有另一個更有名的名稱,是什麼?與一般的五蘊有何關係?
- 有為法與有漏法是同義詞嗎?無為法與無漏法是一樣的嗎?有何不同?
- 舉例說明「擇滅無為」與「非擇滅無為」。
- 讀了這一小段《俱舍論》,有何感想?
Monday, March 2, 2009
十宗綱要‧俱舍宗: 法蘊足論,俱舍論之組織
- 這堂課我們摘錄了一段「法蘊足論」。其中有一首偈:
欲我知汝本 汝從分別生
我更不分別 汝復從何起?
這首偈與「四十二章經」中那一首偈很相近? - 上課時,提到「法蘊足論」有何重要性?為何值得學習?
- 俱舍論每一品的內容是如何組織建立的?請做(或找到)一張俱舍論的組織圖表。
俱舍論選讀
接下來我們會做「俱舍論」的原文選讀,以及繼續介紹課文中第參節,「俱舍要義」。
目前收到的作業:
從四十二章經中找出舆下列句子意義相通的經文: 「欲我知汝本 汝以分別生 我若不分別 汝復從何起」
------------------------------
四十二章經, 第三十一章 - 心寂欲除 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 佛經云:「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 斷欲須從心斷。推此欲從意生,意復從思想生。思想寂靜故,意即寂靜。意寂靜故, 欲即寂靜。欲寂靜故,觀一切色,一切行如幻。 --Kay Chan
總說四諦的性質 | 講述苦、集二諦 (有漏的生死流轉因果) | 講述滅、道二諦 (無漏的生死還滅因果) | 明無我之理 | |||||
明萬法之存在 | 明迷之因果 | 明悟之因果 | 結 | |||||
從總體上建立有漏、無漏法
| 講苦諦的內容 (世是苦果) | 講集諦的內容 (業是苦因, 煩惱是苦緣) |
講滅諦的內容
| 講道諦的內容 | ||||
1界 品 | 2根 品 | 3世間品 | 4業 品 | 5隨眠品 | 6賢聖品 | 7智 品 | 8定 品 | 9破我品 |
名 、 色 世 界 | 有 情 之 心 身 | 有 漏 果 | 有 漏 之 近 因 | 有 漏 之 遠 因 | 無 漏 果
| 無 漏 近 因 | 無 漏 緣 (遠因) | 全 論 之 抉 擇 |
Wednesday, February 18, 2009
十宗綱要‧俱舍宗: 阿含經
這堂從學員們提供的長阿含、增一阿含摘錄的經文中選了幾篇來閱讀及討論,希望引起大家對阿含的興趣。
這次也開始講解俱舍宗課文 p.103 至 p.106 第一段。請大家查一查以下的資料:
- 世親造俱舍論的詳細因緣
- 世親迴小向大的因緣
- 中國的四大譯經師之介紹
- 「一身六足論」內容各各為何?
- 俱舍論的註解,今日能見到的有那些?
這裏是來自學員的二部阿含選錄:
長阿含經選讀
增一阿含經選讀
另有學員幫大家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資源:
網路藏經閣
其中,四部阿含經全文的 pdf 版本(CBETA製作)都在「大正藏」之下的第一卷及第二卷中。
《俱舍論》在「大正藏」第29卷。《法蘊足論》在第26卷。《俱舍論》的注釋在「卍續藏」第53卷。另外,近代俱舍論頌最完整詳盡的注釋當屬演培法師所著的《俱舍論頌講記》(共三大本,天華出版社。太谷圖書館有)。不過,演培法師出自於印順之門,對於禪宗、頓悟等的見解,見護並不一定認同。
* 大家在回應時,請註明是回答那一題。
Wednesday, February 11, 2009
十宗綱要‧俱舍宗: 阿含經
本週介紹四部阿含的特色,及閱讀中阿含中二段關於無常無我觀、及「念處經」。由其「念處經」對四念處中的身念處,有特別詳細的說明,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
本週補充資料:阿含經介紹 中阿含經選讀
這一週請學員繼續閱讀各部阿含,並選錄出來與大家分享。
由學員根據本blog大家回應所整理出來的「十宗綱要」補充資料夾,也已放在太谷圖書館。
Wednesday, February 4, 2009
十宗綱要‧俱舍宗: 阿含經
十宗綱要課程,我們先從俱舍宗開始。
俱舍宗的基礎,是阿含經及歷代高僧大德為解釋阿含經所作的論典。
許多人學佛但從未看過佛典的基礎,阿含經。阿含經傳到中國,有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我們先選讀幾段雜阿含。
本週補充資料:雜阿含選讀1
線上閱讀大藏經:CBETA
本週的作業是:
- 這四種阿含,各有何特色?
- 請大家從這四部阿含中摘錄一些你喜歡的片段,與大家分享。
- 閱讀阿含的時候,有什麼感想、心得?與大乘經的教理比起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