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30, 2009

十宗綱要-律宗1

我們已上完了十宗綱要之中「律宗」的介紹。

這裏是一些律宗祖師相關的資料:

中國律學大師資料 -- 僧佑、道宣、元照、慧雲馨、見月

僧佑律師

http://www.fjzd.org/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33

僧佑(445-518),俗姓俞,祖籍彭城下邳(江蘇徐州邳縣),其父時才遷居 建業(南京)。師在幼年隨父母去拜佛,結果一至寺裡,就歡欣跳躍,甚至不肯回家。父母乃成全他的意願,允許他留在寺裡,依止僧範和尚為師。

十四歲時,父母悄悄為他籌辦婚事,他得知後,為避婚事,投奔到南京定林寺,從法達法師受學。法達法師戒行莊嚴,乃當時沙門之典範。僧佑竭誠奉師學習、非常精進,二十歲受了具足戒。之後,又從「精研律部、博涉經論」的法穎律師受學,研習當時流傳最廣的十誦律。師學律法十分用功,「竭思鑽求,無懈昏曉」,歷經二十餘年的不懈努力,終於精通律部,甚至超過前賢先哲,成為當時的律學大師,在往後的數十年中,師主要的事業,略述如下:

1、弘揚律學,傳授戒法。師晚年自述謂:「少受律學,刻意毘尼,旦夕諷持四十餘載,春秋講說七十餘遍。」(《出三藏記集》卷十二)可知師持戒弘律之宏願。由於師對戒律的深入研習與持守,因而深得齊梁兩朝帝王的護持和僧俗的崇敬。齊竟陵王蕭子良乃虔誠佛弟子,多次請師開講律學,聽眾常達七、八百人。梁武帝對師更是深相禮遇,凡難以斷決的重大僧事,皆令師審決,而師晚年患有腳疾,梁武帝特許師「乘輿入內殿,為六宮受戒。」

2、勤奮著述,編撰《法集》。師在弘揚律學、傳授戒法之餘,又努力於校閱經卷、整理經藏,廣泛搜集佛教文論,編撰成《法集》。師在《法集》總目錄序中說:「竊有堅誓,志是大乘,頂受方等,游心四含。加以山房寂遠,泉清鬆密,以講席間時,僧事餘日,廣訊眾典,披覽為業,對專日遺餐,或通夜繼燭,短力共尺波爭馳,淺識與寸陰竟晷,....仰稟群經,傍採記傳,事以類合,義以例分,...總其所集,凡有八部。」這八部著述,現只存《出三藏記集》、《釋迦譜》、《弘明集》三部,其它五部均佚失,但其序言和目錄保存在《出三藏記集》裡,從中可大致了解編撰的內容。

3、監造佛像,莊嚴精美。在《法苑集》一書中,師搜集了許多關於佛教音樂、歌唄、梵舞、造像等方面的記載和文獻,表現出師對佛教藝術的深厚興趣和修養。特別是在造像藝術方面,師表現出卓越的才能。《高僧傳》記載:「佑為性巧思,能自准心計,及匠人依標,尺寸無爽。故光宅、攝山大像及剡縣石佛等。並請佑經始,准畫儀則。」

由於師戒德莊嚴,博學多才,在齊梁兩代,備受朝野崇敬,門庭極盛,有僧俗弟子一萬多人。寶唱(撰《比丘尼傳》)投師出家,咨稟經律,謂:「律師釋僧佑,道心貞固,高行超邈,著述集記,振發宏要,寶唱不敏,預班二落,禮誦餘日,捃拾遺漏。」又傑出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也依師居處積十餘年,遂博通經論,區別部類,廣制文記,於定林寺,撰制經証。梁天監十七年(518),師卒於建初寺,享年七十四,葬於鐘山定林寺舊墓,弟子正度立碑頌德,劉勰撰文。師所著之《出三藏記集》十五卷,記錄編集了佛教三藏在印度的緣起,以及東土傳譯的三藏名錄、三藏前序後記,和譯傳三藏的高僧傳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師以前的各種經錄在隋唐時均已「未見其本」,因而《出三藏記集》就成為現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經錄了,因此凡研究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學術者,無不以此為第一手資料。換言之,這本書對於研究漢至梁佛教學術乃至研究整個中國佛教學術者,是不可或缺的。現前的大部頭中國佛教史,沒有那一部不是大量引述《出三藏記集》中的內容資料的。又由於此書集錄三藏緣起、名錄、序文、列傳於一書,因而保存了十分豐富的史料,具有多種利用價值,對後世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例如:

1、「名錄」部份對漢至梁譯撰的一切經論(由於當時南北阻隔,北朝譯經收錄不全)進行分類,甄別其同異和真偽,判明譯撰人名和時代地點,讓人藉此而了解漢至梁的佛教經藉狀況。「名錄」的分類方法,直接影響到隋唐時代的佛教經錄家。

2、「經序」部份是了解漢至梁時代經論譯傳的背景、經過、時間、地點、譯傳者的重要依據,也是了解經論思想內容的重要文獻。可以說,每篇經序實際上就是一篇內容提要,是一篇精辟的佛學論文,反映了古代學者們對佛經的理解,也使現今的學者們領會佛教經典的重要參考資料。「經序」是《出三藏記集》中最具思想特色的部份,其珍貴價值已為近世學者所稱道。

3、「列傳」部份是現存最早的僧傳,它繼承中國史書「列傳」的傳統,在佛教《經錄》中首開「列傳」,其史料多被寶唱的《名僧傳》、慧皎的《高僧傳》所採納。

總之,師所著《出三藏記集》之文體與《漢書.藝文志》相似,屬於佛教經錄類﹔它提供了考証佛教譯傳源流之依據,也為後來佛教大藏經之編修有了軌跡可尋。本書在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上貢獻至鉅,無論在中國佛教學術史、目錄文獻學、思想文化史等多方面來說,佔有特殊的地位與價值。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